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8页 |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 1、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2、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 1、城市轨道交通 | 第18页 |
| 2、突发事件 | 第18-19页 |
| 3、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 | 第19-20页 |
| 4、应急管理 | 第20-21页 |
| 5、“一案三制” | 第21-22页 |
| (二)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 1、危机管理理论 | 第22页 |
| 2、公共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 3、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 第23-24页 |
| 二、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案例分析 | 第24-34页 |
| (一)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 | 第24-30页 |
| 1、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的创建 | 第24-25页 |
| 2、城市轨道交通应急体制改革 | 第25-26页 |
| 3、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运行机制 | 第26-28页 |
| 4、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法制建设 | 第28-30页 |
| (二)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案例分析 | 第30-34页 |
| 1、“9.27”上海地铁追尾事件 | 第30-32页 |
| 2、“11.15”杭州地铁坍塌事件 | 第32-34页 |
| 三、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4-43页 |
| (一)应急预案方面 | 第34-36页 |
| 1、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演练不充分 | 第34-35页 |
| 2、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修订不及时 | 第35-36页 |
| (二)应急体制方面 | 第36-38页 |
| 1、城轨应急主管部门对社会力量的培育不足 | 第36-37页 |
| 2、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缺失 | 第37-38页 |
| (三)应急机制方面 | 第38-39页 |
| 1、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防不充分 | 第38-39页 |
| 2、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联动不协调 | 第39页 |
| (四)应急法制方面 | 第39-43页 |
| 1、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配套法规不健全 | 第39-41页 |
| 2、社会参与城轨应急管理缺乏制度保障 | 第41页 |
| 3、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法律宣教效果不佳 | 第41-43页 |
| 四、国外经验借鉴 | 第43-49页 |
| (一)实践 | 第43-46页 |
| 1、日本:坚持“立法先行”原则 | 第43-44页 |
| 2、美国:重视应急队伍建设 | 第44-45页 |
| 3、德国:注重灾前监测预警 | 第45-46页 |
| (二)启示 | 第46-49页 |
| 五、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 第49-60页 |
| (一)充分发挥应急预案的指导作用 | 第49-52页 |
| 1、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培训 | 第49-50页 |
| 2、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联合应急演习 | 第50-51页 |
| 3、更新优化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 | 第51-52页 |
| (二)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应急管理体系 | 第52-54页 |
| 1、引导社会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 | 第52-53页 |
| 2、地方设立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局 | 第53-54页 |
| (三)推进应急运行机制的建设 | 第54-57页 |
| 1、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原则 | 第54页 |
| 2、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警信息系统 | 第54-55页 |
| 3、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监控预防工作 | 第55-56页 |
| 4、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联动的协调性 | 第56-57页 |
| (四)促进应急法律法规的细化落实 | 第57-60页 |
| 1、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政策法规的细化 | 第57-58页 |
| 2、丰富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普法宣教手段 | 第58-59页 |
| 3、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日常安全管理的监督 | 第59-60页 |
| 结语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附录 | 第65-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