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12-19页 |
1.2.1 提升阻力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吸附力研究 | 第14-18页 |
1.2.3 滑裂面研究 | 第18-19页 |
1.3 本文所做工作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1.3.2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9-20页 |
第2章 海底打捞物与周围土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第20-33页 |
2.1 概述 | 第20-21页 |
2.2 物体上拔荷载传递规律 | 第21页 |
2.3 上拔阻力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2.3.1 侧摩阻力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2.3.2 土体压力影响因素 | 第23页 |
2.3.3 吸附力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2.4 侧摩阻力 | 第24-27页 |
2.4.1 物体上拔侧摩阻力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2.4.2 上拔临界位移 | 第26-27页 |
2.5 荷载传递函数 | 第27-32页 |
2.5.1 佐藤悟弹塑性模型 | 第27页 |
2.5.2 Vijayvergiya法 | 第27页 |
2.5.3 双曲线模型 | 第27-28页 |
2.5.4 指数曲线模型 | 第28-29页 |
2.5.5 Heydinger和O?Neill方法 | 第29页 |
2.5.6 广义荷载传递函数 | 第29-30页 |
2.5.7 侧摩阻力软化模型 | 第30-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物体抗拔荷载传递三折线模型分析 | 第33-45页 |
3.1 概述 | 第33页 |
3.2 荷载传递微分方程 | 第33-37页 |
3.2.1 喇叭口侧摩阻力软化效应 | 第35-36页 |
3.2.2 荷载传递函数模型 | 第36-37页 |
3.3 计算假设 | 第37页 |
3.4 解析解的推导 | 第37-41页 |
3.4.1 弹性阶段 | 第37-38页 |
3.4.2 软化阶段 | 第38-40页 |
3.4.3 残余阶段 | 第40-41页 |
3.5 喇叭口上拔计算流程 | 第41-42页 |
3.6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2-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物体入泥深度分析与计算 | 第45-55页 |
4.1 概述 | 第45-46页 |
4.2 土壤参数 | 第46页 |
4.3 物体入泥深度计算方法分析 | 第46-49页 |
4.3.1 土体侵深 | 第46-48页 |
4.3.2 土层沉降 | 第48-49页 |
4.3.3 入泥深度 | 第49页 |
4.4 入泥深度最终计算结果 | 第49-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FLAC3D有限差分法 | 第55-74页 |
5.1 FLAC3D基本原理及求解过程 | 第55-62页 |
5.1.1 基本原理概述 | 第55-56页 |
5.1.2 求解方程 | 第56-62页 |
5.2 网格模型的建立 | 第62-64页 |
5.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64-66页 |
5.3.1 海底淤泥质土的相关参数确定: | 第64-65页 |
5.3.2 坠落物的参数确定 | 第65页 |
5.3.3 接触面参数确定 | 第65-66页 |
5.4 初始应力平衡状态 | 第66-68页 |
5.5 结果分析 | 第68-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 | 第8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