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地区深地埋管热泵运行状态土壤平均温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2 地源热泵系统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3 我国地源热泵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19-20页 |
1.4 地源热泵系统模拟软件选择 | 第20-22页 |
1.4.1 相关模拟软件 | 第20-21页 |
1.4.2 TRNSYS软件 | 第21-22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深地埋管热泵系统取热实验 | 第23-35页 |
2.1 取热实验概况 | 第23-25页 |
2.1.1 实验建筑 | 第23页 |
2.1.2 实验地点气象条件 | 第23-24页 |
2.1.3 实验测试内容 | 第24-25页 |
2.2 地源热泵系统选型 | 第25-26页 |
2.3 地埋管换热器选择 | 第26-27页 |
2.4 实验数据整理 | 第27-34页 |
2.4.1 土壤初始温度 | 第27-28页 |
2.4.2 热源侧数据整理 | 第28-31页 |
2.4.3 负荷侧数据整理 | 第31-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建筑动态负荷计算 | 第35-49页 |
3.1 建筑负荷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3.1.1 静态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3.1.2 动态分析方法 | 第36页 |
3.2 DeST软件介绍 | 第36-40页 |
3.2.1 DeST的应用领域 | 第37-38页 |
3.2.2 DeST特点 | 第38-39页 |
3.2.3 DeST气象条件 | 第39-40页 |
3.2.4 DeST的建筑负荷模拟步骤 | 第40页 |
3.3 建筑负荷计算 | 第40-47页 |
3.3.1 建筑模型的搭建 | 第40-42页 |
3.3.2 建筑自然室温计算 | 第42-45页 |
3.3.3 建筑负荷计算 | 第45-47页 |
3.3.4 建筑负荷特性分析 | 第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地源热泵系统仿真模拟 | 第49-67页 |
4.1 地埋管换热器传热分析 | 第49-56页 |
4.1.1 传热过程分析 | 第50-53页 |
4.1.2 土壤换热计算过程 | 第53-55页 |
4.1.3 土壤物性参数 | 第55-56页 |
4.2 主要模块功能及数学物理模型 | 第56-62页 |
4.2.1水-水热泵type668 | 第57-60页 |
4.2.2循环水泵type3 | 第60-61页 |
4.2.3 辅助功能模块 | 第61-62页 |
4.3 主要模块参数设置 | 第62-65页 |
4.3.1 地埋管换热器 | 第62-63页 |
4.3.2 热泵机组 | 第63-64页 |
4.3.3 循环水泵 | 第64页 |
4.3.4 负荷文件输入 | 第64-65页 |
4.4 深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模型建立 | 第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运行工况下土壤温度场特性分析 | 第67-75页 |
5.1 埋深对地埋管换热器影响 | 第67-71页 |
5.1.1 埋深对土壤平均温度影响 | 第68-70页 |
5.1.2 埋深对地源热泵机组COP影响 | 第70-71页 |
5.2 长时间运行下土壤温度模拟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