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居改造及综合景观治理研究--以河北省郭家庄村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研究来源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关于乡村民居及综合景观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关于乡村民居及综合景观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乡村民居改造及综合景观治理的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1.3.1 乡村 | 第17-18页 |
1.3.2 乡村民居 | 第18-19页 |
1.3.3 乡村民居改造 | 第19页 |
1.3.4 乡村综合景观 | 第19-20页 |
1.3.5 乡村综合景观治理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2. 乡村民居改造及综合景观治理的基础研究 | 第24-32页 |
2.1 乡村民居及综合景观的影响要素 | 第24-26页 |
2.1.1 自然环境 | 第24页 |
2.1.2 经济产业 | 第24-25页 |
2.1.3 历史文化 | 第25-26页 |
2.2 设计内容 | 第26-27页 |
2.2.1 整体规划 | 第26页 |
2.2.2 基础设施 | 第26-27页 |
2.2.3 民居改造 | 第27页 |
2.2.4 综合景观治理 | 第27页 |
2.3 乡村民居改造及综合景观治理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7-29页 |
2.3.1 社会学相关 | 第27-28页 |
2.3.2 类型学相关 | 第28-29页 |
2.4 乡村民居改造与综合景观治理的原则 | 第29-31页 |
2.4.1 遵循当地生态规律 | 第29页 |
2.4.2 适合现有的生活模式 | 第29-30页 |
2.4.3 符合当地经济技术条件和产业发展 | 第30页 |
2.4.4 具有地域性特色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郭家庄村民居及综合景观研究 | 第32-49页 |
3.1 郭家庄村背景概述 | 第32-35页 |
3.1.1 简介 | 第32-33页 |
3.1.2 人文历史 | 第33-35页 |
3.2 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 第35页 |
3.3 民居现状分析 | 第35-42页 |
3.3.1 建筑 | 第36-39页 |
3.3.2 室内 | 第39-40页 |
3.3.3 院落 | 第40-42页 |
3.4 综合景观现状分析 | 第42-45页 |
3.4.1 自然景观 | 第42-43页 |
3.4.2 街巷 | 第43-44页 |
3.4.3 广场 | 第44-45页 |
3.4.4 人文 | 第45页 |
3.5 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3.5.1 现代生活模式与传统民居的矛盾 | 第45-47页 |
3.5.2 新建民居与传统景观风貌的不协调 | 第47-48页 |
3.5.3 街巷空间尺度被破坏 | 第48页 |
3.5.4 广场功能混乱 | 第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郭家庄村民居改造及综合景观治理 | 第49-64页 |
4.1 改造背景 | 第49-50页 |
4.1.1 政府政策 | 第49页 |
4.1.2 产业 | 第49页 |
4.1.3 社会 | 第49-50页 |
4.1.4 总体规划 | 第50页 |
4.2 改造及治理的原则 | 第50-52页 |
4.2.1 民居改造 | 第50-51页 |
4.2.2 综合景观治理 | 第51-52页 |
4.3 民居改造的主要内容 | 第52-57页 |
4.3.1 以发展旅游接待为目的 | 第52-55页 |
4.3.2 以提升居住环境为目的 | 第55-57页 |
4.3.3 以统一临街景观界面为目的 | 第57页 |
4.4 乡村综合景观治理的主要内容 | 第57-61页 |
4.4.1 街巷空间 | 第58-59页 |
4.4.2 广场 | 第59-61页 |
4.5 方法梳理 | 第61-62页 |
4.5.1 适合生产生活的功能组织改造 | 第61页 |
4.5.2 立足于原有的空间格局 | 第61-62页 |
4.5.3 维持现有的空间尺度及景观界面特征 | 第62页 |
4.5.4 外立面改造对传统民居的继承与更新 | 第62页 |
4.6 出现的问题总结 | 第62-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乡村民居改造及综合景观治理方法的思考 | 第64-74页 |
5.1 民居改造的方法 | 第64-70页 |
5.1.1 适合现代生活行为流线的功能组织改造 | 第64-67页 |
5.1.2 地域性建筑特征的体现 | 第67-69页 |
5.1.3 具有乡村特色的庭院景观 | 第69-70页 |
5.2 综合景观治理的方法 | 第70-73页 |
5.2.1 聚落安全的保障 | 第70-71页 |
5.2.2 复合利用的公共空间 | 第71页 |
5.2.3 街巷景观界面的统一与变化 | 第71-72页 |
5.2.4 乡村文化景观的重塑 | 第72-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毕业设计 | 第79-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