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Summary | 第5-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垄沟集雨技术的农田微环境的水热效应 | 第13-16页 |
1.2.1 集雨汇流,增加入渗 | 第13-14页 |
1.2.2 减小水土流失,保持土壤养分 | 第14页 |
1.2.3 地膜抑蒸 | 第14-15页 |
1.2.4 土壤温度与光热 | 第15-16页 |
1.3 垄沟集雨技术对耕作层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1 土壤理化性质 | 第16页 |
1.3.2 全氮与全磷时空变化 | 第16页 |
1.3.3 土壤微生物 | 第16-17页 |
1.3.4 土壤酶活性 | 第17页 |
1.4 垄沟集雨技术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移的影响 | 第17-18页 |
1.5 垄沟集雨技术对不同物候区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18-19页 |
1.6 垄沟集雨技术对不同物候区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9页 |
1.7 垄沟集雨技术对作物物候的影响 | 第19-20页 |
1.8 垄沟集雨技术对农田草害的影响 | 第20页 |
1.9 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1页 |
2.2 试验地降雨概况 | 第21页 |
2.3 试验材料及设计 | 第21-23页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3-26页 |
2.4.1 土壤含水量 | 第23页 |
2.4.2 土壤温度 | 第23页 |
2.4.3 土壤容重 | 第23-24页 |
2.4.4 土壤养分 | 第24页 |
2.4.5 土壤酶活性 | 第24-25页 |
2.4.6 出苗率 | 第25页 |
2.4.7 株高 | 第25页 |
2.4.8 茎粗 | 第25页 |
2.4.9 叶片数的变化 | 第25页 |
2.4.10 叶面积指数 | 第25页 |
2.4.11 地上生物量 | 第25-26页 |
2.4.12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 第26页 |
2.4.13 水分利用效率 | 第26页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6页 |
2.6 田间管理 | 第26-29页 |
2.6.1 试验前整地、除杂物 | 第26页 |
2.6.2 播前起垄、覆膜 | 第26-27页 |
2.6.3 播种 | 第27页 |
2.6.4 间苗、后期维护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垄沟集雨技术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29-38页 |
3.1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下土壤水分随时间变化 | 第29-34页 |
3.1.1 0—20cm土层水分的动态变化 | 第29-30页 |
3.1.2 20—40cm土层水分的动态变化 | 第30-31页 |
3.1.3 40—60cm土层水分的动态变化 | 第31-32页 |
3.1.4 60—80cm土层水分的动态变化 | 第32-33页 |
3.1.5 80—100cm土层水分的动态变化 | 第33-34页 |
3.2 不同生长年份各集雨种植方式贮水量随时间变化 | 第34-36页 |
3.2.1 0—100cm贮水量随生育时间变化 | 第34-35页 |
3.2.2 不同耕作方式对100—200cm贮水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不同耕作方式对两个种植年份作物耗水的影响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垄沟集雨技术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38-44页 |
4.1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下苗期耕层5cm处地温变化 | 第38-39页 |
4.2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下苗期耕层10cm处地温变化 | 第39-40页 |
4.3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下苗期耕层15cm处地温变化 | 第40-41页 |
4.4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下苗期耕层20cm处地温变化 | 第41-42页 |
4.5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下苗期耕层25cm处地温变化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垄沟集雨技术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56页 |
5.1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下土壤养分随时间变化 | 第44-49页 |
5.1.1 垄沟集雨技术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第44-45页 |
5.1.2 垄沟集雨技术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 第45页 |
5.1.3 垄沟集雨技术对土壤全磷的影响 | 第45-46页 |
5.1.4 垄沟集雨技术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 第46-47页 |
5.1.5 垄沟集雨技术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第47-48页 |
5.1.6 垄沟集雨技术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第48-49页 |
5.2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变化 | 第49-56页 |
5.2.1 垄沟集雨技术对土壤脲酶的影响 | 第49-50页 |
5.2.2 垄沟集雨技术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 第50-51页 |
5.2.3 垄沟集雨技术对土壤蔗糖酶的影响 | 第51-52页 |
5.2.4 垄沟集雨技术对土壤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5 垄沟集雨技术对土壤中性磷酸酶的影响 | 第53-54页 |
5.2.6 垄沟集雨技术对土壤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 第54-56页 |
第六章 垄沟集雨技术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56-65页 |
6.1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 第56页 |
6.2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对玉米叶片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56-60页 |
6.2.1 叶片数变化 | 第56-58页 |
6.2.2 叶片干重的变化 | 第58-59页 |
6.2.3 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 第59-60页 |
6.3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对玉米株高和增长速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6.4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对玉米茎杆生长的影响 | 第61-64页 |
6.4.1 茎粗的变化 | 第61-62页 |
6.4.2 茎干重的变化 | 第62-64页 |
6.5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对玉米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第七章 垄沟集雨技术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65-70页 |
7.1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对玉米花丝数的影响 | 第65-66页 |
7.2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对百粒重的影响 | 第66页 |
7.3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66-67页 |
7.4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对地上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67-70页 |
第八章 讨论和结论 | 第70-80页 |
8.1 讨论 | 第70-78页 |
8.1.1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70-71页 |
8.1.2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8.1.3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 第72-75页 |
8.1.4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75-76页 |
8.1.5 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76-78页 |
8.2 结论 | 第78-79页 |
8.3 问题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90页 |
导师简介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