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3 目前研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1 区位理论 | 第22页 |
2.2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2-23页 |
2.3 区域空间集聚理论 | 第23页 |
2.4 人居环境理论 | 第23页 |
2.5 村镇规划理论 | 第23-24页 |
2.6 公众参与理论 | 第24-25页 |
3 鄱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 | 第25-38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9页 |
3.1.1 区域概况 | 第25页 |
3.1.2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5-26页 |
3.1.3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6-27页 |
3.1.4 土地利用状况 | 第27-29页 |
3.2 鄱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 | 第29-36页 |
3.2.1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 | 第29-31页 |
3.2.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 第31-35页 |
3.2.3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36页 |
3.3 鄱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状分析 | 第36-38页 |
3.3.1 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概述 | 第36页 |
3.3.2 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做法 | 第36-37页 |
3.3.3 农村居民点整理成效 | 第37页 |
3.3.4 农村居民点整理存在问题 | 第37-38页 |
4 农村居民点区位评价 | 第38-61页 |
4.1 评价单元及对象的界定 | 第38页 |
4.2 区位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40页 |
4.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8-39页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0页 |
4.3 评价指标赋值及权重确定 | 第40-41页 |
4.4 居民点区位评价 | 第41-55页 |
4.4.1 居民点区位因子分析 | 第41-51页 |
4.4.2 居民点区位评价 | 第51-52页 |
4.4.3 居民点区位评价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4.5 行政村区位评价 | 第55-61页 |
4.5.1 行政村区位评价 | 第55-57页 |
4.5.2 行政村区位评价结果分析 | 第57-61页 |
5 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研究 | 第61-80页 |
5.1 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分析 | 第61-65页 |
5.1.1 村庄发展型模式 | 第61-64页 |
5.1.2 组织管理型模式 | 第64-65页 |
5.1.3 资金筹措型模式 | 第65页 |
5.2 鄱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划分依据 | 第65-66页 |
5.3 鄱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 | 第66-77页 |
5.3.1 城镇化发展模式 | 第68-69页 |
5.3.2 改造发展模式 | 第69-71页 |
5.3.3 内部挖潜模式 | 第71-73页 |
5.3.4 迁村并点模式 | 第73-75页 |
5.3.5 整体迁移模式 | 第75-77页 |
5.4 合理推进鄱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对策建议 | 第77-80页 |
5.4.1 合理进行村庄规划 | 第78页 |
5.4.2 加大宣传力度,保障农村居民点整理顺利开展 | 第78页 |
5.4.3 鼓励多元投资,保障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的资金需要 | 第78页 |
5.4.4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 第78-79页 |
5.4.5 明确土地权属调整以及土地收益分配 | 第79-80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讨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