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图代数的区域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算法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2-16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区域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第16-24页 |
2.1 区域矿产资源经济综合评价的内容 | 第16-17页 |
2.2 区域矿产资源经济综合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2.1 地质科学理论基础 | 第17页 |
2.2.2 经济科学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2.3 技术科学理论基础 | 第18页 |
2.2.4 数学理论基础 | 第18页 |
2.2.5 管理科学理论基础 | 第18页 |
2.3 区域矿产资源经济综合评价的原则 | 第18-19页 |
2.3.1 系统化原则 | 第18-19页 |
2.3.2 定量化原则 | 第19页 |
2.3.3 综合化原则 | 第19页 |
2.3.4 最优化原则 | 第19页 |
2.4 区域矿产资源经济综合评价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4.1 矿产资源因素 | 第19-20页 |
2.4.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因素 | 第20页 |
2.4.3 社会经济因素 | 第20页 |
2.4.4 市场因素 | 第20页 |
2.5 评价方法 | 第20-24页 |
2.5.1 区域矿产资源综合经济评价的类型 | 第20页 |
2.5.2 区域矿产资源综合经济评价方法 | 第20-24页 |
第三章 地图代数概述 | 第24-34页 |
3.1 基本概念 | 第24-30页 |
3.1.1 地图的代数观 | 第24-25页 |
3.1.2 地图代数的地图符号 | 第25-27页 |
3.1.3 地图代数的符号定义带来的便利 | 第27-30页 |
3.2 地图代数的目前研究状况 | 第30-34页 |
3.2.1 距离变换方面 | 第30页 |
3.2.2 空间分析方面 | 第30-31页 |
3.2.3 地图综合方面 | 第31-32页 |
3.2.4 其它方面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地图代数距离变换算法的改进及应用 | 第34-46页 |
4.1 距离变换 | 第34-37页 |
4.1.1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距离变换算法 | 第34-36页 |
4.1.2 基于地图代数的距离变换算法 | 第36-37页 |
4.2 地图代数距离变换算法分析 | 第37页 |
4.3 地图代数距离变换算法的改进 | 第37-40页 |
4.4 算法的实现 | 第40页 |
4.5 改进后的算法分析 | 第40-41页 |
4.6 距离变换算法在矿产资源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 第41-46页 |
4.6.1 交通条件效果的确定 | 第42-43页 |
4.6.2 供电条件效果的确定 | 第43-44页 |
4.6.3 供水条件效果的确定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基于栅格数据的自然邻点插值算法及其应用 | 第46-64页 |
5.1 常见的插值方法 | 第46-48页 |
5.1.1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DW) | 第46-47页 |
5.1.2 克里金插值法(Kriging) | 第47页 |
5.1.3 TPS插值算法 | 第47-48页 |
5.2 自然邻点插值 | 第48-49页 |
5.3 基于栅格数据的自然邻点插值算法 | 第49-59页 |
5.3.1 栅格数据动态生成Voronoi图 | 第49页 |
5.3.2 栅格数据自然邻点插值算法的理论基础 | 第49-51页 |
5.3.3 Voronoi图的特性 | 第51页 |
5.3.4 栅格数据自然邻点插值算法的改进 | 第51-53页 |
5.3.5 主要数据结构 | 第53页 |
5.3.6 算法实现步骤 | 第53-57页 |
5.3.7 插值精度分析 | 第57-59页 |
5.4 栅格数据插值算法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 | 第59-64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84页 |
附录A 距离变换改进算法程序代码(部分) | 第72-78页 |
附录B 插值算法程序代码(部分) | 第78-84页 |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