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2 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 | 第14-21页 |
| 2.1 气候变化概述 | 第14-17页 |
| 2.1.1 气候变化的概念 | 第14-15页 |
| 2.1.2 气候变化的成因 | 第15-16页 |
| 2.1.3 气候变化的影响 | 第16页 |
| 2.1.4 气候变化的解决途径 | 第16-17页 |
| 2.2 森林碳汇概述 | 第17-19页 |
| 2.2.1 森林碳汇的概念 | 第17-18页 |
| 2.2.2 森林碳汇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 第18页 |
| 2.2.3 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 第18-19页 |
| 2.3 我国开展森林碳汇活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9-21页 |
| 3 国际公约中的森林碳汇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1-29页 |
| 3.1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 | 第21-26页 |
| 3.1.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第21-22页 |
| 3.1.2 《京都议定书》 | 第22-24页 |
| 3.1.3 《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 | 第24-25页 |
| 3.1.4 巴厘岛路线图 | 第25页 |
| 3.1.5 《哥本哈根协议》 | 第25-26页 |
| 3.2 国际森林碳汇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26-29页 |
| 3.2.1 积极参与森林碳汇国际法律规则的谈判 | 第27页 |
| 3.2.2 落实国际公约中有关森林碳汇的相关法律机制 | 第27-29页 |
| 4 我国《森林法》中森林碳汇法律机制的不完善 | 第29-33页 |
| 4.1 《森林法》立法宗旨落后 | 第29页 |
| 4.2 《森林法》未能落实我国参与的国际公约中有关森林碳汇的规定 | 第29-30页 |
| 4.3 《森林法》中“固碳”措施不完善 | 第30页 |
| 4.4 《森林法》中“增汇”措施不完善 | 第30-32页 |
| 4.5 碳汇林保险制度缺失 | 第32-33页 |
| 5 《森林法》修改中森林碳汇法律机制完善的建议 | 第33-43页 |
| 5.1 完善《森林法》的立法宗旨 | 第33页 |
| 5.2 《森林法》落实我国参与的国际公约中有关森林碳汇的规定 | 第33-34页 |
| 5.3 森林“固碳”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4-37页 |
| 5.3.1 规范森林采伐管理制度 | 第34-35页 |
| 5.3.2 林木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制度 | 第35页 |
| 5.3.3 健全森林防火和防病虫害制度 | 第35-36页 |
| 5.3.4 明确盗伐林木的法律责任 | 第36-37页 |
| 5.4 森林“增汇”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7-41页 |
| 5.4.1 植树造林制度 | 第37-38页 |
| 5.4.2 封山育林制度和退耕还林制度 | 第38-39页 |
| 5.4.3 落实森林分类经营制度 | 第39-40页 |
| 5.4.4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 第40页 |
| 5.4.5 森林碳汇交易制度 | 第40-41页 |
| 5.5 建立碳汇林保险制度 | 第41-43页 |
| 6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