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不作为犯中的先行行为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3页
    一、本文的写作背景第9-10页
    二、本文的写作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三、本文的研究路径与方法第11-13页
        (一)文献研究法第11页
        (二)比较研究法第11-13页
第1章 先行行为基础理论第13-22页
    1.1 先行行为的概念第13-18页
        1.1.1 学说概览与评析第13-16页
        1.1.2 先行行为之合理界定第16-18页
    1.2 先行行为引起的不作为犯的行为构造的特殊性第18-20页
        1.2.1 先行行为引起的不作为犯的行为构造第18页
        1.2.2 与结果加重犯行为构造之比较第18-19页
        1.2.3 与其他保证人类型不作为犯行为构造之比较第19-20页
    1.3 处罚先行行为引起的不作为犯与罪刑法定之关系第20-22页
第2章 先行行为引起作为义务的来源和依据第22-29页
    2.1 保证人地位和保证人作为义务的关系第22页
    2.2 先行行为引起作为义务的来源之争第22-25页
        2.2.1 道德依据说第22-23页
        2.2.2 法律依据说第23页
        2.2.3 道德根据说的缺陷第23-25页
    2.3 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第25-29页
        2.3.1 形式的保证人类型第25-26页
        2.3.2 实质的保证人类型第26-27页
        2.3.3 机能的二分说之提倡第27-29页
第3章 先行行为的成立条件及范围第29-40页
    3.1 先行行为产生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条件第29-34页
        3.1.1 先行行为的存在第29-30页
        3.1.2 危险状态的存在第30-32页
        3.1.3 先行行为义务与危险状态具有因果关系第32-33页
        3.1.4 先行行为人主体的适格性第33-34页
    3.2 先行行为的范围第34-40页
        3.2.1 先行行为是否可以是合法行为第34-36页
        3.2.2 犯罪行为与先行行为之间的关系第36-38页
        3.2.3 先行行为是否应当包括不作为行为第38-40页
第4章 我国刑法中不作为犯罪当中先行行为立法模式探究第40-48页
    4.1 我国刑法当中不作为犯罪先行行为立法现状与立法化价值第40-41页
        4.1.1 我国刑法不作为犯罪现行行为立法现状第40-41页
        4.1.2 我国刑法不作为犯罪先行行为立法化价值第41页
    4.2 域外立法对于不作为犯罪当中先行行为立法化规定第41-44页
        4.2.1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不作为先行行为立法规定与判例第41-42页
        4.2.2 英美法系国家关于先行行为的判例第42-44页
    4.3 我国不作为犯中先行行为立法模式的选择与操作第44-46页
        4.3.1 先行行为现有立法模式第44-45页
        4.3.2 总则单列式的合理性第45页
        4.3.3 刑事指导案例的操作第45-46页
    4.4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对先行行为引起的不作为犯规定的作用第46-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5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公司高管的诚信义务
下一篇:论我国刑法中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