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凶宅”的界定 | 第9-12页 |
(一) “凶宅”的含义 | 第9-10页 |
(二) 忌讳“凶宅”的民间习俗的识别 | 第10-12页 |
二、凶宅”买卖合同的效力争议 | 第12-21页 |
(一) “凶宅”买卖合同无效论 | 第12-15页 |
(二) “凶宅”买卖合同有效论 | 第15-17页 |
(三) “凶宅”买卖合同可变更、可撤销论 | 第17-19页 |
(四) 影响“凶宅”买卖合同效力判定要素的梳理 | 第19-21页 |
1. 对忌讳“凶宅”心理的法律定性 | 第19页 |
2. 告知义务的范围确定 | 第19-21页 |
三、“凶宅”买卖合同可变更、可撤销的效力证成 | 第21-27页 |
(一) 欺诈 | 第22-23页 |
1. 欺诈的含义 | 第22页 |
2. 欺诈的类型 | 第22-23页 |
3. 欺诈的构成要件 | 第23页 |
(二) “凶宅”出卖人主观具有欺诈故意 | 第23-24页 |
(三) “凶宅”出卖人隐瞒“凶宅”信息属于欺诈行为 | 第24-26页 |
(四) “凶宅”买受人因受欺诈订立了合同 | 第26-27页 |
结论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