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前言 | 第14-16页 |
1.2 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发展 | 第16-18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第17-18页 |
1.3 再生混凝土性能研究现状 | 第18-31页 |
1.3.1 再生粗骨料性能 | 第18-19页 |
1.3.2 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 | 第19-23页 |
1.3.3 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 | 第23-3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第二章 材料性能与试验方法 | 第34-46页 |
2.1 原材料性能 | 第34-36页 |
2.1.1 胶凝材料 | 第34-35页 |
2.1.2 集料 | 第35-36页 |
2.1.3 外加剂 | 第36页 |
2.2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件制备 | 第36-37页 |
2.2.1 配合比设计 | 第36页 |
2.2.2 成型与养护 | 第36页 |
2.2.3 试件预处理 | 第36-37页 |
2.3 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 | 第37页 |
2.3.1 试验方法 | 第37页 |
2.3.2 基本性能 | 第37页 |
2.4 再生混凝土在多因素作用下的耐久性试验 | 第37-39页 |
2.4.1 侵蚀制度 | 第37-38页 |
2.4.2 荷载率 | 第38页 |
2.4.3 试验方案 | 第38-39页 |
2.5 相关指标测试方法 | 第39-45页 |
2.5.1 氯盐侵蚀 | 第39-41页 |
2.5.2 硫酸盐侵蚀 | 第41-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再生混凝土在干湿循环-硫酸盐作用下性能退化机理研究 | 第46-76页 |
3.1 再生混凝土在干湿循环-硫酸盐作用下的损伤劣化规律 | 第46-53页 |
3.1.1 再生混凝土在硫酸盐单因素作用下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 | 第46-47页 |
3.1.2 再生混凝土在干湿循环-硫酸盐作用下相对动弹行性模量的变化规律 | 第47页 |
3.1.3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损伤劣化规律的影响 | 第47-49页 |
3.1.4 水灰比对再生混凝土损伤劣化规律的影响 | 第49-50页 |
3.1.5 矿物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损伤劣化规律的影响 | 第50-52页 |
3.1.6 干湿循环制度对再生混凝土损伤劣化规律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 再生混凝土在干湿循环-硫酸盐作用下的硫酸根离子传输规律 | 第53-63页 |
3.2.1 再生混凝土在硫酸盐单因素作用下的硫酸根离子传输 | 第53-54页 |
3.2.2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硫酸根离子传输的影响 | 第54-57页 |
3.2.3 水灰比对再生混凝土硫酸根离子传输的影响 | 第57-59页 |
3.2.4 矿物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硫酸根离子传输的影响 | 第59-61页 |
3.2.5 干湿循环制度对再生混凝土硫酸根离子传输的影响 | 第61-63页 |
3.3 再生混凝土在干湿循环-硫酸盐作用下侵蚀机理 | 第63-74页 |
3.3.1 腐蚀产物分析 | 第63-67页 |
3.3.2 再生混凝土在干湿循环-硫酸盐作用下微观结构演变 | 第67-74页 |
3.3.3 再生混凝土在干湿循环-硫酸盐作用下的侵蚀机理分析 | 第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再生混凝土在干湿循环-氯盐作用下氯离子传输机理研究 | 第76-96页 |
4.1 再生混凝土在氯盐单因素作用下的氯离子扩散研究 | 第76-79页 |
4.1.1 再生混凝土在氯盐单因素作用下的氯离子浓度分布 | 第76-78页 |
4.1.2 再生混凝土在氯盐单因素作用下的氯离子结合能力 | 第78-79页 |
4.2 再生混凝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氯离子扩散研究 | 第79-85页 |
4.2.1 再生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 第79-81页 |
4.2.2 水灰比对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 第81-82页 |
4.2.3 矿物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 第82-83页 |
4.2.4 干湿循环制度对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 第83-85页 |
4.3 干湿循环作用下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结合能力研究 | 第85-91页 |
4.3.1 再生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85-87页 |
4.3.2 水灰比对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87-88页 |
4.3.3 矿物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88-90页 |
4.3.4 干湿循环制度对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90-91页 |
4.4 再生混凝土在氯盐和干湿循环作用下的侵蚀机理 | 第91-94页 |
4.4.1 腐蚀产物分析 | 第91-93页 |
4.4.2 再生混凝土在氯盐和干湿循环作用下传输机理分析 | 第93-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再生混凝土在于湿循环-荷载-硫酸盐作用下性能退化机理研究 | 第96-116页 |
5.1 再生混凝土在干湿循环-荷载-硫酸盐作用下受拉区损伤劣化规律 | 第96-100页 |
5.1.1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96-97页 |
5.1.2 荷载率对再生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97-98页 |
5.1.3 水灰比对再生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98页 |
5.1.4 矿物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98-99页 |
5.1.5 干湿循环制度对再生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2 再生混凝土在干湿循环-荷载-硫酸盐作用下受拉区硫酸根离子传输规律 | 第100-110页 |
5.2.1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硫酸根离子传输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5.2.2 荷载率对硫酸根离子传输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5.2.3 水灰比对再生混凝土硫酸根离子传输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2.4 矿物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硫酸根离子传输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5.2.5 干湿循环制度对再生混凝土硫酸根离子传输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5.3 再生混凝土在干湿循环-荷载-硫酸盐作用下侵蚀机理 | 第110-115页 |
5.3.1 腐蚀产物分析 | 第110-112页 |
5.3.2 微观结构演变 | 第112-114页 |
5.3.3 再生混凝土在干湿循环-荷载-硫酸盐作用下的侵蚀机理分析 | 第114-11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再生混凝土在干湿循环-荷载-氯盐作用下氯离子传输机理研究 | 第116-136页 |
6.1 再生混凝土在荷载和干湿循环作用下受拉区氯离子扩散研究 | 第116-125页 |
6.1.1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6.1.2 荷载率对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6.1.3 水灰比对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6.1.4 矿物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6.1.5 干湿循环制度对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6.2 再生混凝土在荷载和干湿循环作用下受拉区氯离子结合能力研究 | 第125-134页 |
6.2.1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6.2.2 荷载率对再生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6.2.3 水灰比对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6.2.4 矿物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131-133页 |
6.2.5 干湿循环制度对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6.3 再生混凝土在荷载和干湿循环作用下氯离子传输机理分析 | 第134-13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七章 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模型与硫酸盐侵蚀损伤模型 | 第136-160页 |
7.1 再生混凝土在干湿循环-荷载作用下氯离子传输模型 | 第136-146页 |
7.1.1 再生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路径 | 第136-139页 |
7.1.2 再生混凝土在多因素作用下氯离子传输模型的建立 | 第139-143页 |
7.1.3 再生混凝土在多因素作用下氯离子传输模型验证 | 第143-146页 |
7.2 再生混凝土在多因素作用下硫酸盐侵蚀损伤模型 | 第146-157页 |
7.2.1 混凝土损伤模型 | 第146-147页 |
7.2.2 再生混凝土在多因素作用下损伤演变方程 | 第147-148页 |
7.2.3 干湿循环-硫酸盐作用下损伤演变方程影响因素 | 第148-152页 |
7.2.4 干湿循环-荷载-硫酸盐作用下损伤演变方程影响因素 | 第152-157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57-160页 |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160-166页 |
8.1 全文结论 | 第160-163页 |
8.1.1 再生混凝土在多因素作用下的硫酸盐侵蚀性能退化机理研究 | 第160-161页 |
8.1.2 再生混凝土在多因素作用下的氯离子传输机理研究 | 第161-163页 |
8.2 创新点 | 第163页 |
8.3 展望 | 第163-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8页 |
作者简介 | 第178-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78-17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明专利 | 第17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17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国际博士课程 | 第17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179-180页 |
致谢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