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选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框架结构和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1.3.1 选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9页 |
1.3.2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9-20页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网络话语权与政治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21-30页 |
2.1 相关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2.1.1 福柯的话语权理论 | 第21页 |
2.1.2 话语民主理论 | 第21-22页 |
2.1.3 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 | 第22页 |
2.1.4 框架理论 | 第22-23页 |
2.1.5 5W传播模式理论 | 第23页 |
2.2 网络话语权概述 | 第23-25页 |
2.2.1 话语权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2 网络话语权的概念及内容 | 第24页 |
2.2.3 网络话语权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2.3 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概述 | 第25-27页 |
2.3.1 意识形态的概念 | 第25-26页 |
2.3.2 政治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及内容 | 第26页 |
2.3.3 政治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2.4 网络话语权与政治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 | 第27-30页 |
2.4.1 网络话语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分析 | 第27-28页 |
2.4.2 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 第28页 |
2.4.3 网络话语权与政治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 | 第28-30页 |
第3章 网络话语权对政治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 | 第30-41页 |
3.1 我国当前网络话语权失衡的状况 | 第30-36页 |
3.1.1 官方网络话语权影响力的减弱 | 第30-32页 |
3.1.1.1 官民网上互动不足 | 第30-31页 |
3.1.1.2 政府部门网上信息缺乏吸引力 | 第31-32页 |
3.1.2 主流媒体网络话语引导力和传播力的减弱 | 第32-34页 |
3.1.2.1 主流媒体议题设置能力下降 | 第32-33页 |
3.1.2.2 主流媒体网络话语框架选取不当 | 第33页 |
3.1.2.3 主流媒体网络话语“把关人”角色淡化 | 第33-34页 |
3.1.3 民间网络话语权力的崛起 | 第34-36页 |
3.1.3.1 民间网络话语权平台的开放 | 第34页 |
3.1.3.2 普通群众话语权的解放 | 第34-35页 |
3.1.3.3 民间网络话语呈现出非理性特点 | 第35-36页 |
3.2 网络话语权失衡给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冲击 | 第36-41页 |
3.2.1 网络话语权失衡威胁我国政治意识形态领导地位 | 第36-38页 |
3.2.1.1 民间网络话语多样化冲击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 | 第36-37页 |
3.2.1.2 民间网络话语负面信息弱化我国政治意识形态领导权 | 第37页 |
3.2.1.3 网络时代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主动适应性弱 | 第37-38页 |
3.2.2 网络话语权失衡威胁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 | 第38-39页 |
3.2.2.1 官方及主流媒体网络话语权消解威胁我国政治意识形态防御力 | 第38页 |
3.2.2.2 西方网络话语渗透威胁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 | 第38-39页 |
3.2.3 网络话语权失衡威胁我国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效力 | 第39-41页 |
3.2.3.1 网络推手传播低俗文化动摇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地位 | 第39-40页 |
3.2.3.2 网络推手助推社会谣言,干扰社会主流声音的传播 | 第40-41页 |
第4章 基于网络话语权的维护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 第41-47页 |
4.1 提升党和政府网络话语权力 | 第41-42页 |
4.1.1 加强网上宣传,抢占网络话语权阵地 | 第41页 |
4.1.2 提高党和政府电子信息服务质量 | 第41-42页 |
4.1.3 建立高素质网络专业队伍,普及领导干部网络意识 | 第42页 |
4.2 提高主流媒体网络话语传播能力和引导能力 | 第42-44页 |
4.2.1 优化议程设置,有效引导网民 | 第42-43页 |
4.2.2 改善对话平台,促进媒体同网民的沟通 | 第43页 |
4.2.3 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提高主流媒体的话语引导能力 | 第43-44页 |
4.3 规范网民的网络话语 | 第44-45页 |
4.3.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话语的监管 | 第44页 |
4.3.2 加强网民的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意识 | 第44-45页 |
4.4 防止西方意识形态网络话语的渗透 | 第45-47页 |
4.4.1 加强网络信息海关建设 | 第45-46页 |
4.4.2 培养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网络代言人 | 第46-47页 |
第5章 基本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Ⅰ 政府网站调查表 | 第51-54页 |
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