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海洋与帝国 | 第8-10页 |
二、古代涉海小说的界定 | 第10-12页 |
三、清代涉海小说的缘起 | 第12-13页 |
四、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8页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清代以前涉海小说发展历程 | 第19-29页 |
第一节 先秦至两汉:海洋叙事要素的孕育 | 第19-23页 |
第二节 魏晋至宋元:海洋叙事总体的完善 | 第23-26页 |
第三节 明代:海洋叙事主题的变化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清代涉海小说的演变历程及题材类型 | 第29-66页 |
第一节 清代涉海小说的演变历程 | 第32-50页 |
一、清初:怪诞、讽刺与风土人情 | 第32-38页 |
二、清中叶:摹仿、方言与海外移民 | 第38-43页 |
三、晚清:报刊与涉海小说创作的近代化 | 第43-50页 |
第二节 清代涉海小说的题材类型 | 第50-66页 |
一、“海洋—岛屿”型:从想象到寻找 | 第51-57页 |
二、海盗题材:多角度的展示 | 第57-59页 |
三、海上人鱼:性别意识下的分化 | 第59-62页 |
四、海洋大物:敬畏感逐渐消失 | 第62-63页 |
五、海神传说:妈祖故事的流传 | 第63-66页 |
第三章 清代涉海小说的作者研究 | 第66-82页 |
第一节 小说作者群体分析 | 第66-72页 |
一、小说作者的地域分布:由江南地区向上海与岭南转移 | 第69-70页 |
二、小说作者的身份转型:从传统的士到近代小说家 | 第70-72页 |
第二节 作者心态与小说创作 | 第72-82页 |
一、谈异自娱 | 第72-74页 |
二、桃花源情结 | 第74-77页 |
三、“中华上邦”的优越感 | 第77-82页 |
第四章 清代涉海小说的艺术性分析 | 第82-115页 |
第一节 真实与虚构 | 第82-93页 |
一、实录的精神与想象的海洋 | 第82-86页 |
二、符合史实的人物身份与魔幻叙述 | 第86-91页 |
三、超现实空间与现实的回归 | 第91-93页 |
第二节 空间与寓意 | 第93-107页 |
一、社会批判性 | 第95-102页 |
二、近代探索性 | 第102-106页 |
三、政治寄托性 | 第106-107页 |
第三节 荒诞艺术风格的原因分析 | 第107-115页 |
一、叙述者有意无意的夸张传播 | 第111-112页 |
二、受创作者的心态影响 | 第112-113页 |
三、为迎合读者有意而为:“世好奇怪,古今同情”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清代涉海小说的文化内涵 | 第115-127页 |
第一节 清代涉海小说中的宗教思想 | 第115-121页 |
一、佛教:果报、转世与禁欲 | 第115-119页 |
二、道教:仙境、仙人与修道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清代涉海小说中的中外交流 | 第121-127页 |
一、中国与亚洲诸国的交流 | 第122-125页 |
二、中国与欧洲的交流 | 第125-127页 |
余论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7-138页 |
后记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