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屋面雨水源头减排模式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6-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9页
        1.1.1 城市内涝严重第16-18页
        1.1.2 水资源短缺第18-19页
        1.1.3 雨水资源利用率低第1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0-23页
        1.3.1 国外研究进展第20-22页
        1.3.2 国内研究进展第22-23页
    1.4 研究方法第23页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3-26页
        1.5.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5.2 技术路线第24-26页
2 相关理念概述第26-46页
    2.1 低影响开发(LID)理念第26-27页
        2.1.1 低影响开发定义第26页
        2.1.2 低影响开发内涵第26-27页
    2.2 海绵城市理念第27-30页
        2.2.1 海绵城市定义第27-28页
        2.2.2 海绵城市内涵第28-30页
    2.3 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措施第30-44页
        2.3.1 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措施分类第30页
        2.3.2 雨水花园第30-32页
        2.3.3 透水铺装第32-34页
        2.3.4 绿色屋顶第34-38页
        2.3.5 植草沟第38-39页
        2.3.6 雨水湿地第39-41页
        2.3.7 生物滞留设施第41-43页
        2.3.8 其他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第43-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6页
3 建筑屋面雨水源头减排模式研究第46-56页
    3.1 屋面雨水源头减排模式设计依据第46-47页
    3.2 屋面雨水源头减排模式设计理念第47页
    3.3 建筑屋面雨水源头减排模式第47-49页
    3.4 初期雨水弃流模式第49-51页
        3.4.1 初期雨水弃流的目的第49-50页
        3.4.2 初期雨水弃流模式的组成第50页
        3.4.3 初期雨水弃流模式的衔接方式第50-51页
        3.4.4 初期雨水弃流的影响因素第51页
    3.5 中期集蓄与利用模式第51-53页
        3.5.1 中期集蓄与利用的目的第52页
        3.5.2 中期集蓄与利用模式的组成第52页
        3.5.3 中期集蓄与利用模式的衔接方式第52-53页
    3.6 涵养地下水模式第53-54页
        3.6.1 涵养地下水的目的第53-54页
        3.6.2 涵养地下水模式的组成第54页
        3.6.3 涵养地下水模式的衔接方式第54页
    3.7 本章小结第54-56页
4 建筑屋面雨水源头减排模型及运行过程第56-64页
    4.1 初期雨水弃流模型第56-59页
        4.1.1 模型结构第56-58页
        4.1.2 初期雨水弃流过程第58-59页
    4.2 中期集蓄与利用模型第59-60页
        4.2.1 模型结构第59-60页
        4.2.2 中期雨水集蓄与利用过程第60页
    4.3 后期涵养地下水模型第60-62页
        4.3.1 模型结构第60-61页
        4.3.2 后期涵养地下水过程第61-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5 建筑屋面雨水源头减排模式验证第64-74页
    5.1 初期屋面雨水弃流模式验证第64-68页
        5.1.1 模式验证思路第64页
        5.1.2 雨水水质测定分析第64-66页
        5.1.3 初期雨水弃流效果第66-67页
        5.1.4 初期弃流模式的应用第67-68页
    5.2 中期集蓄与利用模式验证第68-69页
        5.2.1 模式验证思路第68页
        5.2.2 中期集蓄与利用模式的的应用第68-69页
    5.3 后期雨水涵养地下水模式验证第69-72页
        5.3.1 模式验证思路第69页
        5.3.2 不同埋设深度与涵养地下水量的关系第69-70页
        5.3.3 涵养地下水效果分析第70页
        5.3.4 后期雨水涵养地下水模式的应用第70-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6.1 结论第74-75页
    6.2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4页
致谢第84-86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兰州市南山花园基坑的动态监测和预警方法研究
下一篇:预水化法对水泥砂浆抗压强度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