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兰州市南山花园基坑的动态监测和预警方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4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变形监测第9页
        1.1.2 变形监测在安全工程中的意义第9-10页
    1.2 基坑监测的意义第10-11页
        1.2.1 实时动态信息监管第10页
        1.2.2 掌握基坑变形状况第10-11页
        1.2.3 发现和预测危机情况第11页
    1.3 基坑监测技术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1-12页
        1.3.1 基坑监测技术现状第11-12页
        1.3.2 基坑监测应用现状第12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第12-14页
        1.4.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2 研究思路第13-14页
2 兰州市南山花园基坑工程概况第14-18页
    2.1 概况第14页
    2.2 监测区域气象第14-15页
        2.2.1 气候第14页
        2.2.2 降水量第14页
        2.2.3 气温第14-15页
        2.2.4 风向第15页
    2.3 区域地质条件第15-16页
        2.3.1 地形地貌第15页
        2.3.2 地质条件第15-16页
    2.4 基坑变形的影响因素第16-17页
    2.5 本章小结第17-18页
3 基坑变形监测方法第18-29页
    3.1 外业数据采集要求第18-21页
        3.1.1 GPS网观测的基本技术第18-19页
        3.1.2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标准第19-20页
        3.1.3 水准测量技术标准第20-21页
    3.2 内业数据处理要求第21-28页
        3.2.1 平面数据处理第21-26页
        3.2.2 高程数据处理第26-28页
    3.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4 南山花园基坑变形动态监测第29-47页
    4.1 监测警值第29-34页
        4.1.1 相关规范第29页
        4.1.2 监测精度要求第29-30页
        4.1.3 监测点布置和精度要求第30页
        4.1.4 基坑监测频率第30-32页
        4.1.5 监测报警值确定第32-34页
    4.2 监测设备及监测要点第34-40页
        4.2.1 监测设备的选择第34-36页
        4.2.2 基坑变形监测控制网布置第36-37页
        4.2.3 工作基点稳定性检查第37-39页
        4.2.4 南山花园基坑监测点位布置第39-40页
    4.3 基坑监测方法第40-43页
        4.3.1 水平位移监测方法第40-41页
        4.3.2 垂直位移监测方法第41-42页
        4.3.3 监测的辅助手段——目测第42-43页
    4.4 基坑监测的保障措施第43-46页
        4.4.1 基坑监测期间的现场巡视检查第43-44页
        4.4.2 基坑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第44页
        4.4.3 基坑监测安全保证措施第44-45页
        4.4.4 监测期间意外情况处置第45-46页
        4.4.5 基坑监测内容第46页
    4.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5.南山花园基坑变形监测预警第47-56页
    5.1 预警指标第47-48页
        5.1.1 以变形总量判断第47页
        5.1.2 以变形速率判断第47页
        5.1.3 变形总量与变形速率间的关系第47-48页
    5.2 监测数据处理第48页
        5.2.1 数据录入第48页
        5.2.2 数据处理第48页
    5.3 南山花园基坑监测结果第48-53页
        5.3.1 北侧山体监测结果第48-50页
        5.3.2 基坑顶部位移监测第50-52页
        5.3.3 基坑周边构建物监测第52-53页
    5.4 基坑变形预警第53-55页
        5.4.1 基坑动态监测预警流程第53-54页
        5.4.2 基坑预警第54页
        5.4.3 预警管理与安全控制第54-55页
    5.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6.1 论文结论第56页
    6.2 论文展望第56-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硐室围岩峰后变形破环特征及力学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屋面雨水源头减排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