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言 | 第14-21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4页 |
1.理论依据 | 第14页 |
2.实践依据 | 第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国外对话教学的提出与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2.国内对话教学的提出与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3.对以往文献的梳理与分析 | 第19-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2.问卷调查法 | 第20页 |
(四)研究价值 | 第20-21页 |
1.理论价值 | 第20页 |
2.实践价值 | 第20-21页 |
一、“对话教学”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21-28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1.对话 | 第21页 |
2.对话教学 | 第21-22页 |
3.语文对话教学 | 第22页 |
(二)对话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1.“平等即根基”的哲学理论基础 | 第22页 |
2.“建构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3.“反灌输式”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 第23页 |
(三)对话教学的特征 | 第23-25页 |
1.主体多元 | 第23-24页 |
2.平等民主 | 第24页 |
3.创造共享 | 第24页 |
4.开放生成 | 第24-25页 |
(四)对话教学的类型 | 第25-26页 |
1.师本对话 | 第25页 |
2.生本对话 | 第25页 |
3.师生对话 | 第25-26页 |
4.生生对话 | 第26页 |
(五)对话教学的原则 | 第26-28页 |
1.个性原创原则 | 第26页 |
2.安全氛围原则 | 第26页 |
3.实践强化原则 | 第26-27页 |
4.激励创造原则 | 第27-28页 |
二、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28-39页 |
(一)调查方案设计 | 第28-29页 |
1.调查目的 | 第28页 |
2.调查对象 | 第28页 |
3.调查内容 | 第28-29页 |
(二)调查结果 | 第29-39页 |
1.对话教学环境的调查情况 | 第29-30页 |
2.对话教学主体的调查情况 | 第30-33页 |
3.对话教学内容的调查情况 | 第33-36页 |
4.对话教学方式的调查情况 | 第36-37页 |
5.对话教学评价的调查情况 | 第37-39页 |
三、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3页 |
(一)对话空间局限,师生心态失衡 | 第39-40页 |
1.物理空间布局束缚,阻碍师生沟通、合作 | 第39页 |
2.心理空间氛围压抑,学生参与度低 | 第39-40页 |
(二)对话主体错位,存在话语霸权 | 第40页 |
1.教师控制教学主动权,“预设性对话”统治课堂 | 第40页 |
2.对话浮于形式,优等生多垄断交流权利 | 第40页 |
(三)对话内容浅显,缺乏深入理解 | 第40-41页 |
1.对话内容价值低,无效对话过多 | 第40-41页 |
2.对话时间无法保障,内容汲取程度低 | 第41页 |
(四)对话方式虚假,对话效果失效 | 第41页 |
1.对话方式刻板,崇尚“标准答案” | 第41页 |
2.过度强调生成性,对话方式选择混乱 | 第41页 |
(五)对话评价单一,无法准确调控 | 第41-43页 |
四、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现存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3-47页 |
(一)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教学模式难打破 | 第43-44页 |
1.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教师“穿新鞋走老路” | 第43页 |
2.“独白式”教育占主导,忽视学生心理需要 | 第43-44页 |
(二)语文对话教学实践当中主体状态失衡 | 第44页 |
1.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致学生主体意识薄弱 | 第44页 |
2.师生忽视文本地位,欠缺深入理解与思考 | 第44页 |
(三)教师文化素养不足,制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 第44-45页 |
1.教师对话教学理念认识偏颇,理论学习有待加强 | 第45页 |
2.教师忽视更新知识结构,缺乏捕捉对话教学资源的能力 | 第45页 |
(四)教育权威误读,导致对话理论理解模糊 | 第45-46页 |
1.忽视话题开放性与多样性,衍生为“问答式”对话 | 第45-46页 |
2.缺乏课堂内外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对话价值单一 | 第46页 |
(五)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无法准确调控 | 第46-47页 |
五、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现状的改善策略 | 第47-54页 |
(一)优化对话教学环境,给予学生课堂安全感 | 第47-48页 |
1.创设民主开放的空间环境,激发参与意识 | 第47页 |
2.构建真诚信任的心理环境,打造信任关系 | 第47-48页 |
(二)尊重对话多元主体,加强主体间交流互动 | 第48-49页 |
1.建立“我—你”师生关系,转换师生角色 | 第48页 |
2.尊重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激活主体意识 | 第48-49页 |
3.师生要潜心深入解读文本,交流作者情感 | 第49页 |
(三)提高教师对话素养,探索对话内容深层面 | 第49-51页 |
1.教师应明确对话教学内涵,加强对话意识 | 第49-50页 |
2.适时结合对话与传统教学,打开教学思路 | 第50页 |
3.尊重教学中学生表述差异,鼓励多元解读 | 第50页 |
4.合理把握对话内容的生成,发挥教学机智 | 第50-51页 |
(四)开拓师生对话思维,丰富教学方式与方法 | 第51-52页 |
1.切忌“插秧式”问题预设,保证话题开放 | 第51页 |
2.进行启发引导式课堂教学,改善语言策略 | 第51-52页 |
3.加强课内外资源有机整合,重视思维延伸 | 第52页 |
(五)改善对话评价机制,注重教学生成与发展 | 第52-54页 |
1.告别“一堂定性”的缺陷,倡发展性评价 | 第52-53页 |
2.制定多元化评价量表测评,重视自评互评 | 第53-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一 | 第57-59页 |
附录二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