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水合硅酸钙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1.1 水合硅酸钙 | 第12-13页 |
1.1.2 水合硅酸钙与其它离子作用 | 第13-14页 |
1.2 水合硅酸钙镁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常温下水合硅酸钙镁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水热条件下水合硅酸钙镁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水热合成硅酸钙保温材料研究 | 第16-18页 |
1.3.1 硅酸钙保温材料 | 第16-17页 |
1.3.2 水热合成水合硅酸钙镁保温材料 | 第17-18页 |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内容及意义 | 第18-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22-26页 |
2.1 原材料 | 第22-24页 |
2.1.1 硅质原料 | 第22-24页 |
2.1.2 其它原料 | 第24页 |
2.2 测试方法 | 第24-26页 |
2.2.1 原材料分析 | 第24-25页 |
2.2.2 产物微观分析 | 第25页 |
2.2.3 制品宏观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镁对水合硅酸钙晶体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第26-46页 |
3.1 试验设计 | 第26-28页 |
3.1.1 水热合成水合硅酸钙镁 | 第26-27页 |
3.1.2 可视化晶体结构的构建-Diamond | 第27页 |
3.1.3 晶体结构精修-Maud | 第27-28页 |
3.2 水合硅酸钙镁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 第28-33页 |
3.2.1 水合硅酸钙镁的合成 | 第28页 |
3.2.2 硬硅钙石(Xonotlite)的晶体结构 | 第28-31页 |
3.2.3 托勃莫来石(Tobermorite)的晶体结构 | 第31-33页 |
3.3 水合硅酸钙镁的晶体结构 | 第33-40页 |
3.3.1 水热合成水合硅酸钙镁产物表征 | 第33-38页 |
3.3.2 水热合成水合硅酸钙镁结构精修 | 第38-40页 |
3.4 Mg~(2+)离子对水合硅酸钙镁结构的影响机制 | 第40-45页 |
3.4.1 Mg~(2+)离子对硅酸盐阴离子结构的作用 | 第40-42页 |
3.4.2 水合硅酸钙晶体中的结构缺陷 | 第42-44页 |
3.4.3 Mg~(2+)对水合硅酸钙镁晶体结构的作用机制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水合硅酸钙镁的形成过程 | 第46-67页 |
4.1 试验设计 | 第46-47页 |
4.2 原料的基本理化性质与晶体结构 | 第47-50页 |
4.2.1 二氧化硅 | 第47-48页 |
4.2.2 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镁 | 第48-50页 |
4.3 利用非晶质硅质原料合成水合硅酸钙镁 | 第50-55页 |
4.3.1 水合硅酸钙镁的形成过程 | 第50-53页 |
4.3.2 Mg(OH)_2对水合硅酸钙镁合成的影响 | 第53-55页 |
4.4 利用晶质硅质原料合成水合硅酸钙镁 | 第55-62页 |
4.4.1 水合硅酸钙镁的形成过程 | 第55-57页 |
4.4.2 Mg(OH)_2对水合硅酸钙镁合成的影响 | 第57-62页 |
4.5 水合硅酸钙镁的形成过程 | 第62-65页 |
4.5.1 硅质原料对水合硅酸钙形成过程的影响 | 第62-63页 |
4.5.2 硬硅钙石的形成过程 | 第63-64页 |
4.5.3 水合硅酸钙镁的形成过程 | 第64-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水合硅酸钙镁保温板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 第67-80页 |
5.1 试验设计 | 第67-70页 |
5.1.1 水热工艺探索试验设计 | 第67-68页 |
5.1.2 保温板热学性能测试 | 第68-70页 |
5.2 水热工艺条件对制备水合硅酸钙镁的影响 | 第70-75页 |
5.2.1 反应温度对制备水合硅酸钙镁的影响 | 第70-71页 |
5.2.2 反应时间对制备水合硅酸钙镁的影响 | 第71-72页 |
5.2.3 水固比对制备水合硅酸钙镁的影响 | 第72-73页 |
5.2.4 搅拌对制备水合硅酸钙镁的影响 | 第73-75页 |
5.3 水合硅酸钙镁保温板的制备及性能 | 第75-78页 |
5.3.1 水合硅酸钙镁保温板的制备 | 第75-76页 |
5.3.2 水合硅酸钙镁保温材料和保温板性能 | 第76-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0-8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1页 |
6.3 工作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附件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