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3-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 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9页 |
| 2 InSAR监测原理及大气影响分析 | 第19-27页 |
| 2.1 InSAR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19-21页 |
| 2.1.1 InSAR测量地面高程原理 | 第19-21页 |
| 2.1.2 D-InSAR技术测量形变值的原理 | 第21页 |
| 2.2 大气的组成概况 | 第21-23页 |
| 2.2.1 大气的组成成分 | 第21-22页 |
| 2.2.2 大气的结构组成 | 第22-23页 |
| 2.3 大气延迟对重轨InSAR的影响分析 | 第23-25页 |
| 2.3.1 大气对相位的影响 | 第24页 |
| 2.3.2 大气水汽对测高的影响 | 第24页 |
| 2.3.3 大气水汽对地表形变值的影响 | 第24-2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 3 基于IDW的大气延迟改正 | 第27-43页 |
| 3.1 引言 | 第27-28页 |
| 3.2 大气相位的特征分析 | 第28-35页 |
| 3.2.1 反距离权重法的介绍 | 第32-33页 |
| 3.2.2 延迟相位估计实例应用 | 第33-35页 |
| 3.3 结果分析 | 第35-4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4 基于变异函数模型的Kriging插值InSAR大气延迟改正 | 第43-53页 |
| 4.1 变差函数模型的选取 | 第43-46页 |
| 4.2 普通Kriging插值的原理 | 第46-47页 |
| 4.3 结果验证分析 | 第47-5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5 D-InSAR融合GIS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 第53-69页 |
| 5.1 研究区域的概况 | 第53-55页 |
| 5.2 实验数据的选取 | 第55-56页 |
| 5.2.1 Radarsat-2影像数据 | 第55页 |
| 5.2.2 DEM数据的选取 | 第55-56页 |
| 5.2.3 水准测量观测数据 | 第56页 |
| 5.3 实例应用 | 第56-65页 |
| 5.3.1 D-InSAR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应用 | 第56-59页 |
| 5.3.2 InSAR融合ArcGIS对矿区沉降的分析 | 第59-64页 |
| 5.3.3 D-InSAR形变监测的定量分析 | 第64-6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69-70页 |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