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第2章 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及其特征 | 第14-20页 |
2.1 食品安全监管概念 | 第14-15页 |
2.1.1 食品安全概念 | 第14页 |
2.1.2 食品安全监管概念 | 第14-15页 |
2.2 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概念 | 第15-17页 |
2.2.1 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概念的提出 | 第15-16页 |
2.2.2 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概念 | 第16页 |
2.2.3 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的意义 | 第16-17页 |
2.3 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特征 | 第17-20页 |
2.3.1 智能化巡查 | 第17-18页 |
2.3.2 精准化监管 | 第18页 |
2.3.3 大数据分析 | 第18页 |
2.3.4 主动风险预警 | 第18页 |
2.3.5 畅通服务渠道 | 第18-20页 |
第3章 衢州市构建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模式的具体实践 | 第20-27页 |
3.1 衢州市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 第20-22页 |
3.1.1 衢州市食品行业和食品生产企业主要概况 | 第20页 |
3.1.2 衢州市食品安全监管队伍情况 | 第20页 |
3.1.3 目前食品安全监管采取的手段 | 第20-21页 |
3.1.4 食品类案件的类型和数额 | 第21-22页 |
3.2 衢州市构建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模式 | 第22-24页 |
3.2.1 物料流动全程覆盖 | 第22页 |
3.2.2 环节监控全部覆盖 | 第22-23页 |
3.2.3 员工信息全面覆盖 | 第23页 |
3.2.4 举报体系更完善 | 第23-24页 |
3.3 衢州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模式取得的成效 | 第24-27页 |
3.3.1 食品生产源头可控制 | 第24页 |
3.3.2 食品生产流通过程可追溯 | 第24-25页 |
3.3.3 从业人员规范管理 | 第25页 |
3.3.4 实现社会共同治理 | 第25-27页 |
第4章 衢州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问题分析 | 第27-35页 |
4.1 涉及面广泛,整体推进较慢 | 第27-28页 |
4.1.1 资金方面的制约 | 第27页 |
4.1.2 隐私信息方面的制约 | 第27页 |
4.1.3 数据运用方面的制约 | 第27-28页 |
4.1.4 宣传力度的制约 | 第28页 |
4.2 体制机制不完善,建设模式缺乏创新 | 第28-30页 |
4.2.1 总体思路与现实差距 | 第28-29页 |
4.2.2 大部分采取政府买单、企业建设的单一模式 | 第29页 |
4.2.3 社会参与建设机制不成熟 | 第29页 |
4.2.4 缺乏与周围的资源共享机制 | 第29-30页 |
4.3 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后续保障 | 第30-31页 |
4.3.1 监管信息实时录入制度不完善 | 第30页 |
4.3.2 风险防控管理不够到位 | 第30-31页 |
4.3.3 缺乏激励机制 | 第31页 |
4.3.4 保障机制不到位或存在漏洞 | 第31页 |
4.4 起步速度不一,发展不平衡 | 第31-32页 |
4.4.1 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 第31-32页 |
4.4.2 城乡发展不平衡 | 第32页 |
4.4.3 生产、流通环节之间不平衡 | 第32页 |
4.5 监管人才缺乏,监管队伍素质需提升 | 第32-35页 |
4.5.1 监管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年龄偏大 | 第32-33页 |
4.5.2 监管思维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意识 | 第33页 |
4.5.3 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新任务需要 | 第33页 |
4.5.4 监管平台使用不够到位 | 第33-35页 |
第5章 规范和完善衢州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模式 | 第35-44页 |
5.1 “智慧监管”建设原则 | 第35-36页 |
5.1.1 加强保障支撑 | 第35页 |
5.1.2 做好顶层设计 | 第35-36页 |
5.1.3 坚持务实推进 | 第36页 |
5.1.4 注重借力发展 | 第36页 |
5.2 完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运行机制 | 第36-38页 |
5.2.1 建立政府管理、社会管理、企业运维的三合一模式 | 第36-37页 |
5.2.2 建立统一数据标准的数据中心 | 第37页 |
5.2.3 建立部门之间资源共享机制 | 第37页 |
5.2.4 加大科技研发,改进技术保障机制 | 第37-38页 |
5.3 健全完善智慧监管工作制度 | 第38-39页 |
5.3.1 完善追溯制度 | 第38页 |
5.3.2 健全风险防控制度 | 第38页 |
5.3.3 建立绩效评判体系 | 第38-39页 |
5.3.4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 第39页 |
5.4 统筹规划,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 第39-40页 |
5.4.1 行业之间协调发展 | 第39页 |
5.4.2 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39-40页 |
5.4.3 生产、流通环节平衡发展 | 第40页 |
5.5 提高队伍素质,打造监管铁军 | 第40-42页 |
5.5.1 调整干部队伍结构,干部年轻化 | 第40-41页 |
5.5.2 组织开展智慧监管培训,知识专业化 | 第41页 |
5.5.3 引进高端技术人才,重要领域关键化 | 第41页 |
5.5.4 开展岗位交流,监管全能化 | 第41-42页 |
5.6 形成六位一体的智慧监管系统 | 第42-44页 |
5.6.1 企业信用监管平台建设 | 第42页 |
5.6.2 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平台建设 | 第42页 |
5.6.3 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建设 | 第42页 |
5.6.4 在线远程监控平台建设 | 第42-43页 |
5.6.5 决策支持平台建设 | 第43页 |
5.6.6 公众服务平台建设 | 第43-44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4-46页 |
6.1 结论 | 第44页 |
6.2 本文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