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介的集体记忆建构--以《人民日报》九一八事变相关报道为例(1946-2016)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3-2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4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4-16页 |
1.事件选择 | 第14-15页 |
2.媒体选择 | 第15-16页 |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研究问题 | 第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一、新闻媒介是集体记忆建构的重要载体 | 第21-26页 |
(一)新闻与记忆互通 | 第21-23页 |
1.集体记忆的社会建构性 | 第21-22页 |
2.新闻媒介建构社会图景 | 第22-23页 |
(二)新闻与集体记忆的认同归宿 | 第23-26页 |
1.集体记忆与认同 | 第23-24页 |
2.新闻媒介与认同 | 第24-25页 |
3.新闻与集体记忆的共同归宿 | 第25-26页 |
二、《人民日报》九一八事变集体记忆的体裁建构 | 第26-39页 |
(一)概貌分析 | 第26-28页 |
1.不同年份报道数量差异大 | 第26-27页 |
2.近年渐趋稳定 | 第27页 |
3.版面分布以要闻版居多 | 第27-28页 |
(二)体裁特征 | 第28-39页 |
1.以重时效的纪念性新闻为主 | 第29-32页 |
(1)重复和连续的纪念活动消息 | 第29-30页 |
(2)时空交错的特写和通讯 | 第30-32页 |
(3)直击仪式现场的图片新闻 | 第32页 |
(4)小结 | 第32页 |
2.回忆类文章 | 第32-34页 |
(1)情真意切的个人回忆报道 | 第33-34页 |
(2)代入感强的史实型回顾文章 | 第34页 |
(3)小结 | 第34页 |
3.评论类文章 | 第34-37页 |
(1)举足轻重的社论 | 第35-36页 |
(2)深挖历史意义的评论文章 | 第36-37页 |
(3)小结 | 第37页 |
4.副刊文本及“旧闻” | 第37-39页 |
三、《人民日报》九一八事变集体记忆的内容分析 | 第39-49页 |
(一)报道内容概述 | 第39-41页 |
(二)追溯历史真相——塑造认同的事实依托 | 第41-43页 |
1.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相 | 第41-42页 |
2.反映中国的艰苦抗战 | 第42-43页 |
(三)国耻、苦难与创伤叙事——塑造认同的情感共鸣 | 第43-45页 |
1.“耻化”叙事 | 第44页 |
2.苦难与创伤叙事 | 第44-45页 |
(四)当下的纪念历史的反思 | 第45-49页 |
1.周年纪念仪式的重复报道 | 第46-47页 |
2.历史对现实的启示主题 | 第47-49页 |
四、新闻媒介建构集体记忆的影响因素 | 第49-52页 |
(一)新闻常规的制约 | 第49-50页 |
(二)政治因素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三)塑造受众认同的需求 | 第51-52页 |
五、新闻媒介集体记忆建构的反思 | 第52-54页 |
(一)优势 | 第52-53页 |
(二)局限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