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半导体光催化产氢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TiO_2简介 | 第12-13页 |
1.3 TiO_2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原理 | 第13-14页 |
1.4 影响TiO_2光催化性能的因素 | 第14-15页 |
1.4.1 粒径大小与比表面积 | 第14页 |
1.4.2 晶格缺陷 | 第14页 |
1.4.3 反应体系pH | 第14-15页 |
1.4.4 光催化剂的浓度 | 第15页 |
1.4.5 光源与光照强度 | 第15页 |
1.5 提高TiO_2光催化性能的途径 | 第15-22页 |
1.5.1 离子掺杂 | 第15-17页 |
1.5.2 贵金属沉积 | 第17-19页 |
1.5.3 半导体异质结 | 第19-22页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超薄锐钛矿TiO_2纳米片自组装纳米球的制备及光催化分解水性能的研究 | 第23-39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4-25页 |
2.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3 主要表征及仪器 | 第26页 |
2.2.4 光催化分解水测试 | 第26页 |
2.2.5 量子效率计算 | 第26-27页 |
2.2.6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7页 |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27-37页 |
2.3.1 SEM和TEM形貌分析 | 第27-30页 |
2.3.2 XRD和Raman物相分析 | 第30-31页 |
2.3.3 BET分析 | 第31-32页 |
2.3.4 UVDRS和EPR分析 | 第32-33页 |
2.3.5 XPS分析 | 第33-34页 |
2.3.6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测试 | 第34-36页 |
2.3.7 机理分析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TiO_2分级纳米球负载Ag、Au和Pt纳米颗粒及其光催化产氢性能的研究 | 第39-55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0页 |
3.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0-41页 |
3.2.3 主要表征及仪器 | 第41页 |
3.2.4 光催化分解水测试 | 第41页 |
3.2.5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1页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1-54页 |
3.3.1 微观结构与形貌分析 | 第41-42页 |
3.3.2 氧空位分析 | 第42-43页 |
3.3.3 诱导贵金属离子自发还原过程及其可能的机理分析 | 第43-45页 |
3.3.4 XRD分析 | 第45-46页 |
3.3.5 光吸收性能分析 | 第46页 |
3.3.6 XPS分析 | 第46-48页 |
3.3.7 TEM和EDX分析 | 第48-50页 |
3.3.8 PL分析 | 第50页 |
3.3.9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测试及其可能的光催化机理 | 第50-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TiO_2分级纳米球/Ag3PO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55-69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6页 |
4.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6-57页 |
4.2.3 主要表征及仪器 | 第57页 |
4.2.4 光催降解性能测试 | 第57页 |
4.2.5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7-58页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8-68页 |
4.3.1 XRD物相分析 | 第58-59页 |
4.3.2 光吸收性能 | 第59-60页 |
4.3.3 XPS分析 | 第60-61页 |
4.3.4 TEM形貌表征 | 第61-63页 |
4.3.5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63-65页 |
4.3.6 稳定性测试 | 第65页 |
4.3.7 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65-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