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新疆地名文化研究--以天山北麓汉语地名为中心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概况及评价 | 第8-10页 |
(二)研究方法简介 | 第10-11页 |
一、研究区域与汉语地名概述 | 第11-15页 |
(一)研究区域及研究内容的界定 | 第11页 |
(二)丝绸之路与汉语地名起源的关系 | 第11-15页 |
1.丝绸之路概述 | 第12页 |
2.天山北麓汉语地名起源分析 | 第12-15页 |
二、近代天山北麓汉语地名的命名研究 | 第15-30页 |
(一)近代天山北麓县级政区沿革概况 | 第15-16页 |
(二)县(市)级地名的命名研究 | 第16-24页 |
1.各县(市)的得名渊源 | 第16-23页 |
2.命名方式概述 | 第23页 |
3.命名时间分期 | 第23-24页 |
(三)乡村级地名命名研究 | 第24-30页 |
1.姓氏或人名地名及其主要命名缘由 | 第24-25页 |
2.原籍地名及其主要命名缘由 | 第25-26页 |
3.数字地名及其主要命名缘由 | 第26-28页 |
4.生产、生活地名及其主要命名缘由 | 第28-29页 |
5.自然地物地名及其主要命名缘由 | 第29-30页 |
三、近代天山北麓汉语地名通名文化研究 | 第30-44页 |
(一)通名 | 第30-32页 |
(二)近代天山北麓汉语地名的通名与文化 | 第32-44页 |
1.通名与地理文化 | 第32-37页 |
1.1 通名反映地形地貌 | 第32-33页 |
1.2 通名反映河流绿洲 | 第33-36页 |
1.3 通名反映植被物产 | 第36-37页 |
2.通名与历史文化 | 第37-40页 |
3.通名与政治文化 | 第40-42页 |
4.通名与经济文化 | 第42-43页 |
5.通名与宗教文化 | 第43-44页 |
四、近代天山北麓汉语地名专名文化研究 | 第44-51页 |
(一)专名反映物质文化 | 第45-48页 |
1.专名反映植被状况 | 第45-46页 |
2.专名反映商品贸易活动 | 第46-47页 |
3.专名反映农牧业活动 | 第47-48页 |
(二)专名反映精神文化 | 第48-51页 |
1.专名反映汉语特点 | 第48-49页 |
2.专名反映社会心理 | 第49-51页 |
2.1 趋吉心理 | 第49-50页 |
2.2 思乡心理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在校发表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