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街道空间介入城市居住区的开放性营造策略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论文背景第9-10页
        1.1.1 独立居住区=城市生活的癌症第9页
        1.1.2 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开放街区式住区的建立第9-10页
        1.1.3 城市开放居住区的兴起第10页
    1.2 论文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0-12页
        1.2.1 研究对象第10页
        1.2.2 论文相关概念的的界定第10-12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4页
    1.5 研究框架第14-15页
第二章 与城市开放性居住区和街道空间相关的理论与发展第15-28页
    2.1 城市开放居住区的理论发展与研究第15-21页
        2.1.1 从“邻里单位”到“雅典宪章”再到“开放街区”第15-19页
        2.1.2 鲍赞巴克开放街区的识别特征第19-20页
        2.1.3 国内开放式居住区形态方面的研究第20-21页
    2.2 城市街道形态研究第21-22页
        2.2.1 国外关于街道形态研究的理论第21-22页
        2.2.2 国内关于街道形态研究的理论第22页
    2.3 国内外街道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第22-26页
        2.3.1 国外街道空间的演变第22-24页
        2.3.2 国内街道空间的演变第24-26页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提出街道空间介入城市居住区的概念第28-34页
    3.1 我国城市居住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28-30页
        3.1.1 居住小区结构单一第28页
        3.1.2 场所感的丧失第28-29页
        3.1.3 道路系统功能化第29-30页
        3.1.4 失去人性尺度的居住区规模第30页
    3.2 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城市居住区开放的必要性第30-31页
    3.3 城市居住区道路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31-32页
    3.4 将街道空间引入城市居住区的必要性第32页
    3.5 开放式城市居住区的建设意义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街道空间介入城市居住区的案例分析第34-47页
    4.1 案例分析第34-42页
        4.1.1 建外SOHO-人性尺度的街道空间第34-37页
        4.1.2 万通上游国际-保存原有城市肌理与城市记忆第37-38页
        4.1.3 当代MOMA-混合商业功能的空中街道第38-40页
        4.1.4 米洛德住宅-连接居住组团的立体空间街道第40-42页
    4.2 案例比较第42-46页
        4.2.1 总体布局第42-44页
        4.2.2 功能组成第44页
        4.2.3 道路系统第44-46页
        4.2.4 场所营造第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街道空间介入城市居住区的开放性营造策略第47-71页
    5.1 总体空间布局第47-55页
        5.1.1 合理的控制居住区的街区尺度第47-48页
        5.1.2 景观空间的层级划分与层级开放第48-51页
        5.1.3 形成具有围合感的院落空间第51-52页
        5.1.4 公共空间的连续性空间序列第52-55页
    5.2 场所感的营造第55-59页
        5.2.1 介入城市肌理塑造场所感第55-56页
        5.2.2 记忆原型的使用增强街区的可识别性第56-57页
        5.2.3 运用集体性空间语言营造具有强烈向心性的社区第57-58页
        5.2.4 居住区内部的私密性与安全性第58-59页
    5.3 道路系统的多样性第59-65页
        5.3.1 连接城市立体交通,增强公共交通到居住区的可达性第59-61页
        5.3.2 居住区内部的道路系统层级设计第61-62页
        5.3.3 生活街道的复兴,鼓励慢行第62-65页
    5.4 功能混合性第65-70页
        5.4.1 混合城市公共设施第65-67页
        5.4.2 混合多种商业功能第67-69页
        5.4.3 混合城市新的生活方式第69页
        5.4.4 混合不同的阶层的人群第69-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中国国情之下的安全性与私密性设计第71-73页
    6.1 从不同角度看待居住区开放的难题第71页
        6.1.1 从使用者角度看待居住区开放难题第71页
        6.1.2 从政府和房地产商角度角度看待居住区开放难题第71页
        6.1.3 从城市角度看待居住区开放难题第71页
    6.2 从各个层面协调开放与封闭的矛盾第71-72页
    6.3 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倡导居住区的开放第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结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图表目录第77-80页
致谢第80-81页
毕业设计第81-89页
学术研究成果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年旅舍中的留言墙研究
下一篇:从西直门教堂艺术看教会艺术在北京的发展和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