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对森林植被垂直分异的响应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区域分异理论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山地垂直带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泥石流与区域垂直分异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数据来源 | 第15-16页 |
1.5 研究特色 | 第16页 |
1.6 篇章内容结构 | 第16-17页 |
2 岷江上游流域概况 | 第17-26页 |
2.1 地貌 | 第18页 |
2.2 地质环境 | 第18-20页 |
2.3 气象与水文 | 第20-22页 |
2.3.1 气象条件 | 第20-21页 |
2.3.2 水文条件 | 第21-22页 |
2.4 植被与土壤 | 第22-23页 |
2.4.1 植被 | 第22-23页 |
2.4.2 土壤 | 第23页 |
2.5 人口分布与人类活动 | 第23-25页 |
2.5.1 人口分布 | 第23-24页 |
2.5.2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岷江上游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及分类 | 第26-46页 |
3.1 泥石流历史活动 | 第26-27页 |
3.2 泥石流灾害现状 | 第27-32页 |
3.2.1 地质、地貌条件 | 第28页 |
3.2.2 物源条件 | 第28-30页 |
3.2.3 水源条件 | 第30-31页 |
3.2.4 泥石流的活动特征与危害性 | 第31-32页 |
3.3 泥石流的分布特征 | 第32-35页 |
3.4 泥石流沟的分类 | 第35-43页 |
3.4.1 FCM聚类方法 | 第36-37页 |
3.4.2 FCM聚类过程及结果 | 第37-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4 岷江上游森林植被垂直分异规律 | 第46-63页 |
4.1 气候垂直分异规律 | 第46-48页 |
4.2 土壤垂直分异规律 | 第48-51页 |
4.3 森林植被垂直分异规律 | 第51-60页 |
4.3.1 海拔梯度 | 第53-54页 |
4.3.2 降水特征 | 第54-56页 |
4.3.3 太阳辐射与积温 | 第56-58页 |
4.3.4 坡度与坡向 | 第58-59页 |
4.3.5 土壤 | 第59-60页 |
4.4 森林植被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60-61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61-63页 |
5 森林植被垂直分异与泥石流活动的耦合关系 | 第63-85页 |
5.1 森林植被变化对泥石流分布的影响 | 第63-71页 |
5.1.1 海拔变化与泥石流分布的关系 | 第64-66页 |
5.1.2 土壤类型变化与泥石流分布的关系 | 第66-68页 |
5.1.3 积温变化与泥石流分布的关系 | 第68-70页 |
5.1.4 坡度变化与泥石流分布的关系 | 第70-71页 |
5.2 泥石流活动变化对森林植被变化的影响 | 第71-74页 |
5.3 模型应用定量分析 | 第74-82页 |
5.3.1 模型概述 | 第74-75页 |
5.3.2 模型应用及数据分析 | 第75-82页 |
5.4 生态治理建议 | 第82-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85-89页 |
结论 | 第85-87页 |
讨论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附录 | 第96-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