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植生混凝土内部碱环境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植生混凝土护坡性能研究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21-29页 |
2.1 植生混凝土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 第21-23页 |
2.1.1 设计基本原则 | 第21页 |
2.1.2 配合比确定 | 第21-23页 |
2.2 原材料及其性能 | 第23-25页 |
2.2.1 水泥 | 第23页 |
2.2.2 粗集料 | 第23-24页 |
2.2.3 硅灰 | 第24页 |
2.2.4 秸秆粉 | 第24-25页 |
2.2.5 外加剂 | 第25页 |
2.3 植生混凝土的制备 | 第25-28页 |
2.3.1 混凝土制备方式 | 第25-27页 |
2.3.2 混凝土养护工艺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植生混凝土力学、物理性能研究 | 第29-49页 |
3.1 抗压、抗折强度测定及结果分析 | 第29-34页 |
3.1.1 抗压强度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3.1.2 抗折强度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3.1.3 抗压、抗折强度测定结果 | 第31-34页 |
3.2 孔隙率、透水系数的测定及结果分析 | 第34-41页 |
3.2.1 孔隙率测定方法 | 第34页 |
3.2.2 渗透系数测定方法 | 第34-36页 |
3.2.3 孔隙率、透水系数的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3.2.4 骨料粒径对孔隙率、透水系数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5 透水系数与孔隙率的影响关系 | 第38-39页 |
3.2.6 抗压强度与孔隙率的影响关系 | 第39-41页 |
3.3 植生混凝土pH值分析 | 第41-48页 |
3.3.1 混凝土pH值测定 | 第41页 |
3.3.2 降碱方式及其效果分析 | 第41-47页 |
3.3.3 碳化降碱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植生混凝土降碱及植生性能研究 | 第49-60页 |
4.1 植物的筛选及填充材料选择 | 第49-52页 |
4.1.1 植物的筛选 | 第49-52页 |
4.1.2 填充材料选择 | 第52页 |
4.2 种植方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52-58页 |
4.2.1 植株的种植方式 | 第53-55页 |
4.2.2 上置式结构植株生长情况 | 第55-56页 |
4.2.3 中置式结构植株生长情况 | 第56-57页 |
4.2.4 下置式结构植株生长情况 | 第57-58页 |
4.2.5 植生性能比较及分析 | 第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5 植生混凝土河道护坡截留反滤除杂研究 | 第60-76页 |
5.1 试验设计 | 第60-65页 |
5.1.1 边坡选择 | 第60-61页 |
5.1.2 降雨强度设计及计算 | 第61-62页 |
5.1.3 边坡模拟装置 | 第62-64页 |
5.1.4 降雨模拟装置 | 第64-65页 |
5.2 植生混凝土截留表层土质性能研究 | 第65-70页 |
5.2.1 试验测试 | 第66页 |
5.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6-70页 |
5.3 植生混凝土反滤性能研究 | 第70-73页 |
5.3.1 试验测试 | 第70-71页 |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1-73页 |
5.4 植生混凝土吸附除杂性能 | 第73-75页 |
5.4.1 试验测试 | 第73-74页 |
5.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4-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1 结论 | 第76-77页 |
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