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我国网络直播价值引导现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1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页
    1.4 研究现状第14-17页
2 国内外网络直播的发展状况第17-28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19页
        2.1.1 直播第17页
        2.1.2 网络直播第17-18页
        2.1.3 移动端直播第18-19页
    2.2 我国网络直播产生的历史阶段第19-21页
        2.2.1 第一阶段:萌芽期——秀场娱乐直播的雏形(2008年-2013年)第19-20页
        2.2.2 第二阶段:加速期——电竞直播的用户积累(2014年-2016年)第20页
        2.2.3 第三阶段:成熟期——格局稳定直播出海(2017年-至今)第20-21页
    2.3 我国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第21-24页
        2.3.1 网络直播的分类第21-22页
        2.3.2 网络直播的受众特征第22页
        2.3.3 从“直播+”到“+直播”第22-23页
        2.3.4 直播综艺类型多样化第23-24页
    2.4 国外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第24-28页
        2.4.1 不断革新技术的FacebookLive第24-26页
        2.4.2 Twitter助力于Periscope聚集人气第26页
        2.4.3 执着精良内容的YouTubeLive第26页
        2.4.4 专注一个领域的游戏直播网站Twitch第26-28页
3 网络直播的传播学分析第28-36页
    3.1 我国网络直播的传播特点第28-31页
        3.1.1 直播平台的零门槛进入第28-29页
        3.1.2 实时直播营造无法预估的悬念第29页
        3.1.3 草根主播拥有展现自我的舞台第29-30页
        3.1.4 弹幕互动呈现共同在场的参与方式第30页
        3.1.5 打赏礼物是经济利益下的心理归属第30-31页
    3.2 我国网络直播的传播理论分析第31-34页
        3.2.1 网络主播成为意见领袖第31-32页
        3.2.2 受众如同被击中的靶子第32页
        3.2.3 直播平台的议程设置第32-33页
        3.2.4 娱乐至死的拟态环境第33页
        3.2.5 随意和非目的性谈话的传播效果第33-34页
    3.3 我国网络直播的传播功能分析第34-36页
        3.3.1 人际影响的双向互动功能第34-35页
        3.3.2 特定心理需求的满足功能第35-36页
4 网络直播的价值体系构成与内涵第36-41页
    4.1 价值引导的定义第36页
    4.2 网络直播价值体系的构成第36-38页
        4.2.1 网络直播的内在价值第36-37页
        4.2.2 网络直播的外在价值第37页
        4.2.3 网络直播影响因素的价值第37-38页
    4.3 网络直播的价值内涵第38-41页
        4.3.1 社会价值:知识共享与社会流动性增强第38-39页
        4.3.2 经济价值:扩张虚拟内容创业第39页
        4.3.3 个体价值:社交与友情的陪伴第39-40页
        4.3.4 虚拟体验价值:跨时空连接方式与体验空间第40-41页
5 网络直播的行业乱象及负面影响第41-45页
    5.1 伪慈善的虚假直播第41-42页
    5.2 不良竞争的游戏直播第42页
    5.3 庸俗表演的秀场直播第42-43页
    5.4 触犯隐私的侵权直播第43页
    5.5 网络直播的负面影响第43-45页
6 我国网络直播价值引导的规范措施第45-52页
    6.1 网络直播价值引导的社会控制第45-48页
        6.1.1 培养优质意见领袖,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第45页
        6.1.2 完善监管机制,帮助受众权衡自由与规范第45-48页
    6.2 网络直播传播内容的价值引导第48-50页
        6.2.1 承担文化责任,传递社会正能量第48-49页
        6.2.2 凸显内容差异化,发挥社会引导功能第49-50页
    6.3 网络直播平台的价值引导第50-52页
        6.3.1 把关人审核评议机制,鼓励表彰诚信平台第50页
        6.3.2 权衡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建立会员观看制第50-51页
        6.3.3 开展行业评优,树立品牌形象第51-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后记第55-56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机制研究--以“在行一点”APP为例
下一篇:传播学视阈下对美剧《权力的游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