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1.1.1 基本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突出 | 第11-12页 |
1.1.2 基本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的“精准”逻辑缺失 | 第12-14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9页 |
1.4.2 现实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范畴 | 第21-29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1.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页 |
2.1.2 精准服务理论 | 第21-22页 |
2.1.3 系统理论 | 第22-23页 |
2.2 价值判断 | 第23-25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界定 | 第23页 |
2.2.2 精准服务理论下公共体育设施精准供给的形成 | 第23-24页 |
2.2.3 系统理论催生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精准”的逻辑关系 | 第24-25页 |
2.3 研究范畴 | 第25-29页 |
2.3.1 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供给逻辑 | 第25-26页 |
2.3.2 需求识别与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供给的提升关系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供给的分析 | 第29-37页 |
3.1 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的精准研究逻辑选择 | 第29-32页 |
3.1.1 基本公共体育设施数量是精准供给实现的基础 | 第29-30页 |
3.1.2 基本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的种类是精准供给实现的保障 | 第30-31页 |
3.1.3 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布局是精准供给实现的关键 | 第31-32页 |
3.2 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供给现状 | 第32-34页 |
3.2.1 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数量精准供给的现状 | 第32-33页 |
3.2.2 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种类的现状 | 第33-34页 |
3.2.3 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供给布局的现状 | 第34页 |
3.3 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供给的问题分析 | 第34-37页 |
3.3.1 基本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的数量不精确 | 第34-35页 |
3.3.2 基本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的种类偏低 | 第35-36页 |
3.3.3 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的布局不够精准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提升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供给的需求因素 | 第37-43页 |
4.1 影响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供给的因素 | 第37-40页 |
4.1.1 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模式 | 第37-38页 |
4.1.2 各地方体育局的政策制定 | 第38-39页 |
4.1.3 公众对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 | 第39-40页 |
4.2 需求识别因素的选择依据 | 第40-43页 |
4.2.1 满足公民需求是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供给的直接目的 | 第40-41页 |
4.2.2 需求识别是提升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供给的前提 | 第41-43页 |
第五章 需求识别对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数量的精准供给的提升 | 第43-48页 |
5.1 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数量精准供给不足的原因 | 第43-44页 |
5.1.1 “不精的原因”—目标群体需求的复杂性 | 第43页 |
5.1.2 “不准的原因”—技术障碍导致识别失准 | 第43-44页 |
5.2 需求识别对基本公共体育设施数量精准供给提升的途径 | 第44-45页 |
5.2.1 运用信息化技术,将目标群体需求分层、分类 | 第44页 |
5.2.2 完善识别技术,提升识别精度 | 第44-45页 |
5.3 需求识别对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数量精准供给的提升论证 | 第45-48页 |
5.3.1 提升供给效率,节约供给成本 | 第45-46页 |
5.3.2 满足居民的多元化、差异化需求 | 第46-48页 |
第六章 需求识别对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供给种类的提升 | 第48-55页 |
6.1 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供给种类偏低的原因 | 第48-50页 |
6.1.1 没有因地制宜,导致公共体育资源浪费 | 第48-49页 |
6.1.2 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缺失,导致供非所需 | 第49-50页 |
6.2 需求识别对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供给种类的提升途径 | 第50-53页 |
6.2.1 建立基于公众需求的供给决策机制 | 第50-51页 |
6.2.2 加强政府“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和精准供给意识 | 第51-53页 |
6.3 需求识别对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供给种类的提升论证 | 第53-55页 |
6.3.1 量体裁衣,提升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供给种类 | 第53页 |
6.3.2 “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有助于居民获得感提升 | 第53-55页 |
第七章 需求识别对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布局的提升 | 第55-62页 |
7.1 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布局的障碍 | 第55-58页 |
7.1.1 缺乏民本规划的群体布局 | 第55-56页 |
7.1.2 服务半径过大的空间布局 | 第56-58页 |
7.2 需求识别对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布局的提升途径 | 第58-60页 |
7.2.1 基于民本规划的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群体布局 | 第58-59页 |
7.2.2 基于需求导向的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的区位选择 | 第59-60页 |
7.3 需求识别对我国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精准布局的提升论证 | 第60-62页 |
7.3.1 满足基本公共体育设施适用群体的多样性 | 第60页 |
7.3.2 有效促进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与城市建设的多元性融合 | 第60-6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