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1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内外关于政务微博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外关于政务微信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0页 |
1.3 本文研究的整体设计 | 第10-1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1-13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3-2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3-18页 |
2.1.1 突发事件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2 政务微博的概念 | 第14-16页 |
2.1.3 政务微信的概念 | 第16-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18-19页 |
2.2.2 议程设置理论 | 第19-20页 |
3“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的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 | 第20-31页 |
3.1“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 第20-22页 |
3.1.1“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回顾 | 第20-21页 |
3.1.2“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舆情分析 | 第21-22页 |
3.2“上海发布”微博与“上海发布”微信文本分析 | 第22-31页 |
3.2.1“上海发布”微博的文本分析 | 第23-26页 |
3.2.2“上海发布”微信的文本分析 | 第26-31页 |
4 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在突发事件中的对比分析 | 第31-41页 |
4.1 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传播模式 | 第31-34页 |
4.1.1 政务微博的传播模式 | 第31-32页 |
4.1.2 政务微信的传播模式 | 第32-33页 |
4.1.3 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传播模式的特性 | 第33-34页 |
4.2 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传播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34-41页 |
4.2.1 传播主体 | 第35-36页 |
4.2.2 传播内容 | 第36-37页 |
4.2.3 传播渠道 | 第37-38页 |
4.2.4 传播受众 | 第38-39页 |
4.2.5 传播效果 | 第39-41页 |
5 在突发事件中政府如何运用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建议 | 第41-44页 |
5.1 政务微博“滚动”追踪事件 | 第41页 |
5.2 政务微信“深挖”事件真相 | 第41-42页 |
5.3 开启“双微”合璧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