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2 历史街区保护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2-25页 |
2.1 历史街区的相关概念 | 第12页 |
2.2 历史街区的价值 | 第12-14页 |
2.3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演变 | 第14-16页 |
2.4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演变 | 第16-18页 |
2.5 我国历史街区的相关实践 | 第18-21页 |
2.5.1 菊儿胡同 | 第18-20页 |
2.5.2 “田子坊” | 第20-21页 |
2.6 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模式 | 第21-25页 |
2.6.1 政府主导型 | 第21-22页 |
2.6.2 “开发商主导型” | 第22-23页 |
2.6.3 “政府主导+开发商参与”型 | 第23页 |
2.6.4 “政府主导+开发商+公众”的多元主体更新改造模式 | 第23-25页 |
3 杭州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项目概况 | 第25-37页 |
3.1 历史沿革及运河申遗大背景 | 第25-27页 |
3.2 桥西历史街区改造前的状况及面临的困难 | 第27-29页 |
3.2.1 住房条件亟待改善 | 第27-28页 |
3.2.2 基础设施老化,市政设施先天不足,需要重新梳理交通系统 | 第28-29页 |
3.2.3 社区人口结构老化,收入、消费水平弱,显现一定程度的“贫民窟”化 | 第29页 |
3.3 街区内的遗产资源 | 第29-31页 |
3.3.1 拱宸桥 | 第29-30页 |
3.3.2 水文观测站 | 第30页 |
3.3.3 中心集施茶材会公所 | 第30-31页 |
3.4 桥西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方案 | 第31-37页 |
3.4.1 顺应城市变化,完善整体格局 | 第32-33页 |
3.4.2 历史风貌的重塑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和改造 | 第33-34页 |
3.4.3 沿河景观的连贯性 | 第34页 |
3.4.4 其他专项设计 | 第34-37页 |
4 桥西历史街区的搬迁政策及改造后效果 | 第37-47页 |
4.1 桥西历史街区的搬迁政策 | 第37-38页 |
4.1.1 原地回迁安置政策(不含非住宅) | 第37页 |
4.1.2 杭一毛地块回迁安置政策 | 第37-38页 |
4.1.3 非住宅回迁安置政策 | 第38页 |
4.1.4 货币安置 | 第38页 |
4.2 桥西历史街区更新改造后的积极影响 | 第38-42页 |
4.2.1 缓解住房困难,改善街区环境 | 第39页 |
4.2.2 促进功能更新,优化用地结构 | 第39-40页 |
4.2.3 提升城市品位,促进文化传承,推动了运河申遗工程 | 第40页 |
4.2.4 带动经济发展,提高街区活力和城市竞争力 | 第40-42页 |
4.3 回迁后历史街区内安置房问题重重 | 第42-44页 |
4.3.1 潮湿 | 第42页 |
4.3.2 隔音差 | 第42-43页 |
4.3.3 采光差 | 第43页 |
4.3.4 部分房屋结构强度不足 | 第43页 |
4.3.5 生活配套相对落后 | 第43-44页 |
4.4 回迁后各种问题的爆发 | 第44-47页 |
5 对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几点思考 | 第47-56页 |
5.1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适应老百姓对现代生活条件的要求 | 第47-48页 |
5.2 谨慎地对待原住民的回迁,既要传承活态文化,也要适应新的发展 | 第48-50页 |
5.2.1 对于保护比较充分没有进行彻底现代化改造的旧有建筑不主张让原住民回迂入住 | 第48-49页 |
5.2.2 原住民的回迁安置应结合危旧房改造实行原址回迁,而不是简单的原地回迁 | 第49-50页 |
5.3 探索公众参与的途径与机制,让公众实质性参与来减少或者化解尖锐矛盾 | 第50-51页 |
5.4 在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中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 | 第51-53页 |
5.4.1 城市更新搬迁工作中只顾效率不顾公平的做法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公平的缺失埋下了社会不稳定的祸根 | 第51-52页 |
5.4.2 政府的不作为或乱作为是造成过分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的一个原因 | 第52-53页 |
5.5 关注历史街区经营业态的定位与可持续性发展,既要叫好也要叫座 | 第53-56页 |
6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