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1 提供地景艺术的理论基础 | 第10页 |
1.2.2 发掘以地景艺术为依托设计的新视角、新特色 | 第10页 |
1.2.3 促进国内景观艺术设计的发展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课题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2 地景艺术景观的理论及设计手法 | 第17-37页 |
2.1 地景艺术景观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地景艺术的艺术范畴 | 第17页 |
2.1.2 地景艺术景观与大地景观 | 第17-18页 |
2.2 地景艺术的发展历程 | 第18-22页 |
2.2.1 地景艺术的起源 | 第18-19页 |
2.2.2 地景艺术的设计特点 | 第19-20页 |
2.2.3 地景艺术景观设计手法的理念 | 第20-22页 |
2.3 地景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手法 | 第22-29页 |
2.3.1 城市景观中地景艺术设计体系分析 | 第22-24页 |
2.3.2 城市景观中地景艺术创作理念 | 第24-27页 |
2.3.3 地景艺术景观设计场地的挑战 | 第27-29页 |
2.4 泛地景艺术 | 第29-36页 |
2.4.1 景观空间中装置艺术与行为艺术设计手法 | 第29-34页 |
2.4.2 地景艺术设计的“时效性” | 第34-36页 |
2.4.3 景观视觉上的“交叉点” | 第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以“自然”要素为主体的地景艺术设计 | 第37-49页 |
3.1 地景艺术中存在的“自然”要素 | 第37-43页 |
3.1.1 自然形成的地景艺术景观 | 第37-40页 |
3.1.2 风景过程主义下的地景艺术景观 | 第40-41页 |
3.1.3 遵从自然的艺术设计手法 | 第41-43页 |
3.2 生态环境与地景艺术设计 | 第43-46页 |
3.2.1 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第43页 |
3.2.2 地景艺术景观与自然生态的结合 | 第43-46页 |
3.3 地景艺术回应自然环境的意义 | 第46-47页 |
3.3.1 保护自然、回归自然 | 第46页 |
3.3.2 改善生态、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 第46-47页 |
3.3.3 恢复大地气息、净化环境 | 第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地景艺术在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 第49-61页 |
4.1 地景艺术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 第49页 |
4.2 城市地景公共艺术的艺术特征 | 第49-52页 |
4.2.1 公共艺术的艺术范畴 | 第49-50页 |
4.2.2 多元化的空间艺术内涵 | 第50-51页 |
4.2.3 场地材料的艺术性选择 | 第51-52页 |
4.3 地景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手法 | 第52-58页 |
4.3.1 地景艺术与公共艺术的融合 | 第52-53页 |
4.3.2 地景公共艺术的创作理念 | 第53-56页 |
4.3.3 地景公共艺术的主题性创作 | 第56-58页 |
4.4 以西安市为例分析城市中地景公共艺术 | 第58-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设计师野口勇的地景艺术创作研究 | 第61-75页 |
5.1 景观设计中地景艺术家简介 | 第61-63页 |
5.2 现代雕塑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 野口勇的简介及主要思想 | 第64-66页 |
5.3.1 生平简介 | 第64-65页 |
5.3.2 设计思想 | 第65-66页 |
5.4 野口勇景观空间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 | 第66页 |
5.5 实例分析野口勇景观空间艺术设计手法 | 第66-70页 |
5.5.1 巧妙运用地形进行创作 | 第66-68页 |
5.5.2 空间创作中点、线、面的构成运用 | 第68-69页 |
5.5.3 设计手法的生态化及材料的多元化 | 第69-70页 |
5.6 野口勇景观作品设计特点 | 第70-72页 |
5.6.1 走向现代艺术中的极简主义 | 第70-71页 |
5.6.2 东西方文化的巧妙融合 | 第71页 |
5.6.3 无拘束的形式感 | 第71-72页 |
5.7 野口勇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的影响 | 第72-7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6 结论 | 第75-7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6.2 发展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图表目录 | 第81-85页 |
图录 | 第81-84页 |
表录 | 第84-85页 |
附录 研究生阶段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