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6页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16-17页 |
1.5.1 主要创新点 | 第16页 |
1.5.2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6-17页 |
2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幸福的概念 | 第17页 |
2.1.3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 | 第18-19页 |
2.2.2 积极心理学理念 | 第19-21页 |
3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涵 | 第21-27页 |
3.1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原则 | 第21-22页 |
3.1.1 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结合 | 第21页 |
3.1.2 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统一 | 第21-22页 |
3.2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目标 | 第22页 |
3.3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内容 | 第22-24页 |
3.3.1 主观情绪体验 | 第22-23页 |
3.3.2 认知能力 | 第23页 |
3.3.3 行为能力 | 第23页 |
3.3.4 外部环境 | 第23-24页 |
3.4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 第24-27页 |
3.4.1 三观教育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基础 | 第24页 |
3.4.2 积极心理学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改进 | 第24-25页 |
3.4.3 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指明方向 | 第25-27页 |
4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27-39页 |
4.1 问卷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 第27页 |
4.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27-35页 |
4.2.1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 第27-28页 |
4.2.2 大学生幸福观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5页 |
4.3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4.3.1 个体层面分析 | 第35-36页 |
4.3.2 学校层面分析 | 第36页 |
4.3.3 家庭层面分析 | 第36-37页 |
4.3.4 社会层面分析 | 第37-39页 |
5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对策 | 第39-47页 |
5.1 培养积极认知能力,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幸福 | 第39-40页 |
5.1.1 培养大学生积极思维 | 第39-40页 |
5.1.2 增强大学生积极力量建设 | 第40页 |
5.2 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功能 | 第40-41页 |
5.2.1 满意的对待过去 | 第40-41页 |
5.2.2 幸福的享受现在 | 第41页 |
5.2.3 希望的看待未来 | 第41页 |
5.3 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 | 第41-42页 |
5.3.1 培养大学生乐观的人格特质 | 第42页 |
5.3.2 培养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 | 第42页 |
5.4 构建积极外部环境 | 第42-47页 |
5.4.1 以高校为主导,充分运用学校资源开展幸福观教育 | 第43-44页 |
5.4.2 以家庭为起点,为大学生营造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 | 第44-45页 |
5.4.3 以社会为辅助,创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 第45-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