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加压焊论文

铝—硅先进高强度钢电阻点焊焊接工艺及组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5-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2 先进高强度钢简介第16-20页
        1.2.1 双相(DP)钢第17-18页
        1.2.2 相变诱发塑性(TRIP)钢第18页
        1.2.3 复相(CP)钢第18页
        1.2.4 热成形(HF)钢第18-20页
    1.3 白车身常见的焊接方法第20-22页
        1.3.1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第20-21页
        1.3.2 激光焊第21-22页
        1.3.3 电阻点焊第22页
    1.4 车用先进高强度钢电阻点焊研究现状第22-23页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1.5.1 本文课题来源第23页
        1.5.2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第23-25页
第2章 试验材料及实验方案第25-33页
    2.1 试验材料及样品规格第25-26页
        2.1.1 试验材料第25-26页
        2.1.2 样品规格第26页
    2.2 试验设备及注意事项第26-31页
        2.2.1 焊接机器人系统第26-27页
        2.2.2 等离子切割机、线切割机、自动镶嵌机及自动抛光机第27-29页
        2.2.3 体式显微镜、高倍显微镜及扫描电镜(SEM)第29-30页
        2.2.4 万能材料试验机第30页
        2.2.5 维氏硬度计第30-31页
    2.3 实验方法第31-33页
        2.3.1 合格焊点的判据第31页
        2.3.2 微观分析第31-32页
        2.3.3 显微硬度测试第32页
        2.3.4 力学性能判据第32页
        2.3.5 实验数据的绘图与拟合第32-33页
第3章 先进高强度钢板电阻点焊焊接工艺及力学性能研究第33-54页
    3.1 影响因子的确定第33-35页
    3.2 电阻点焊焊接初始工艺参数的选择第35页
    3.3 铝-硅先进高强度钢电阻点焊电流的选择第35-39页
        3.3.1 焊接电流对焊核直径和熔深的影响第36-37页
        3.3.2 焊接电流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影响第37-39页
    3.4 铝-硅先进高强度钢电阻点焊时间的选择第39-41页
        3.4.1 焊接时间对焊核直径及熔深的影响第39-40页
        3.4.2 焊接时间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第40-41页
    3.5 铝-硅先进高强度钢电极压力的选择第41-48页
        3.5.1 电极压力对焊核直径及熔深影响第42-44页
        3.5.2 电极压力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第44-48页
    3.6 电阻点焊接头组织及形成机理分析第48-51页
        3.6.1 铝-硅先进高强度钢电阻点焊接头组织结构特点第48-50页
        3.6.2 焊接电流对微观组织的影响第50-51页
    3.7 电阻点焊接头显微硬度分布第51-53页
        3.7.1 电阻点焊接头硬度分析第51-52页
        3.7.2 焊接电流对接头硬度的影响第52-53页
    3.8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母材不同状态对焊接电流的影响第54-73页
    4.1 不同镀层覆盖率的焊接电流优化第54-67页
        4.1.1 实验方法第54-55页
        4.1.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5-63页
        4.1.3 铝-硅镀层在焊接过程中的影响及分布第63-67页
    4.2 不同板厚的焊接电流优化第67-70页
        4.2.1 试验方法第67页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7-70页
    4.3 超高强度铝-硅钢板电阻点焊焊接工艺探索第70-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5章 电阻点焊缺陷研究第73-83页
    5.1 飞溅第73-77页
        5.1.1 焊接飞溅影响因素第73-76页
        5.1.2 消除焊接飞溅的措施第76-77页
    5.2 弱焊、虚焊第77-78页
    5.3 缩孔、缩松第78-79页
    5.4 熔核偏移第79-81页
    5.5 压痕深度第81页
    5.6 过烧、烧穿第81-82页
    5.7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番茄籽蛋白改性研究
下一篇:小孔径泡沫铝材料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