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8-10页 |
1.1.1 教育资源获得的比较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 第8-9页 |
1.1.2 教育权利的保障需要公平配置教育资源 | 第9页 |
1.1.3 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3.1 城乡 | 第10-11页 |
1.3.2 儿童 | 第11页 |
1.3.3 教育资源 | 第11-12页 |
1.3.4 教育资源获得 | 第12页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4.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4.3 对当前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19-20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6 调查方案设计 | 第21-22页 |
1.6.1 调查目标 | 第21页 |
1.6.2 调查对象 | 第21页 |
1.6.3 调查内容 | 第21页 |
1.6.4 调查方法 | 第21-22页 |
2 九江地区城乡儿童教育资源获得的现状调查 | 第22-46页 |
2.1 城乡儿童学校教育资源获得的现状调查 | 第22-32页 |
2.1.1 就学的可及性 | 第22-24页 |
2.1.2 优质学校教育资源的可及性 | 第24-27页 |
2.1.3 师生互动程度 | 第27-30页 |
2.1.4 学生参与程度 | 第30-32页 |
2.2 城乡儿童校外教育资源获得的现状调查 | 第32-36页 |
2.2.1 参加课外特长兴趣班的机会 | 第33页 |
2.2.2 参加课外补习班的机会 | 第33-34页 |
2.2.3 获得的课外书籍的数量 | 第34-35页 |
2.2.4 上网的机会 | 第35-36页 |
2.3 城乡儿童家庭教育资源获得的现状调查 | 第36-46页 |
2.3.1 家长的受教育水平 | 第36-37页 |
2.3.2 家庭学习用品拥有程度 | 第37-40页 |
2.3.3 家庭文化氛围 | 第40-41页 |
2.3.4 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入 | 第41-44页 |
2.3.5 自我教育期望 | 第44-46页 |
3 九江地区城乡儿童教育资源获得的差异分析与原因探讨 | 第46-55页 |
3.1 九江地区城乡儿童教育资源获得的差异分析 | 第46-50页 |
3.1.1 九江地区城乡儿童学校教育资源获得的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3.1.2 九江地区城乡儿童校外教育资源获得的差异分析 | 第47-48页 |
3.1.3 九江地区城乡儿童家庭教育资源获得的差异分析 | 第48-50页 |
3.2 九江地区城乡儿童教育资源获得差异的原因探讨 | 第50-55页 |
3.2.1 城乡二元结构模式 | 第50-51页 |
3.2.2 差异性的教育发展政策 | 第51页 |
3.2.3 教育管理体制不合理 | 第51-52页 |
3.2.4 农村小学硬件设施建设尚未到位 | 第52页 |
3.2.5 城乡师资力量发展不平衡 | 第52-53页 |
3.2.6 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投入不足 | 第53-55页 |
4 对策与建议 | 第55-59页 |
4.1 统筹城乡发展,采取“补偿教育”来缩小城乡差距 | 第55页 |
4.2 合理调整现有教学点的分布格局 | 第55-56页 |
4.3 加大对乡镇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 | 第56-57页 |
4.4 加强乡镇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 第57-58页 |
4.5 乡镇家长要切实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