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40页 |
1.1 绪论 | 第11-13页 |
1.2 大豆异黄酮的来源、组成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3-20页 |
1.2.1 大豆异黄酮的来源及结构组成 | 第13-15页 |
1.2.2 大豆异黄酮的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1.2.3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特性 | 第16-20页 |
1.3 大豆异黄酮的次生代谢途径 | 第20-31页 |
1.3.1 大豆异黄酮在次生代谢途径中的分子合成机制 | 第20-24页 |
1.3.2 大豆异黄酮合成途径中的分子调控机制 | 第24-27页 |
1.3.3 大豆异黄酮生物次生合成途径中其他的关键酶 | 第27-31页 |
1.4 大豆异黄酮的改良研究 | 第31-35页 |
1.4.1 培育高异黄酮含量的新品种 | 第32-33页 |
1.4.2 大豆异黄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 第33-34页 |
1.4.3 大豆异黄酮的发酵生产 | 第34-35页 |
1.5 查尔酮还原酶(CHR)与大豆苷元的合成 | 第35-37页 |
1.5.1 查尔酮还原酶 (chalcone reductase CHR) | 第35-36页 |
1.5.2 查尔酮还原酶 CHR 的作用机制 | 第36-37页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7页 |
1.7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37-38页 |
1.7.1 大豆查尔酮还原酶 Gmchr 基因的克隆 | 第37-38页 |
1.7.2 新基因 Gmchr2 和 Gmchr4 转化烟草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 第38页 |
1.7.3 大豆 Gmchr 基因在大豆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 第38页 |
1.7.4 大豆 Gmchr 基因在乳酸乳球菌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 第38页 |
1.7.5 乳酸乳球工程菌混合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8页 |
1.8 创新点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大豆查尔酮还原酶基因(Gmchr)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0-7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40-42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40页 |
2.1.2 菌株及质粒 | 第40页 |
2.1.3 培养基 | 第40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2.1.5 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40页 |
2.1.6 相关 PCR 引物 | 第40-4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42-52页 |
2.2.1 大豆开花期叶片总 RNA 的提取与纯化 | 第42-43页 |
2.2.2 大豆已知 Gmchr1 基因的克隆 | 第43-45页 |
2.2.3 重组克隆载体 pMD18‐T‐Gmchr1 的鉴定 | 第45-46页 |
2.2.4 大豆 Gmchr2/Gmchr4 基因的核心片段克隆 | 第46-47页 |
2.2.5 大豆 Gmchr2/Gmchr4 基因的 3`RACE 反应 | 第47-48页 |
2.2.6 大豆 Gmchr2/Gmchr4 基因的 5`RACE 反应 | 第48-51页 |
2.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1-5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52-67页 |
2.3.1 大豆已知基因 Gmchr1 的克隆 | 第52-54页 |
2.3.2 大豆查尔酮还原酶新基因 Gmchr2 的克隆 | 第54-58页 |
2.3.3 大豆查尔酮还原酶新基因 Gmchr4 的克隆 | 第58-63页 |
2.3.4 大豆 Gmchr2/Gmchr4 开放阅读框及同源性分析 | 第63-64页 |
2.3.5 大豆 CHR2/CHR4 蛋白的结构与进化趋势分析 | 第64-67页 |
2.4 讨论 | 第67-69页 |
2.5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三章 大豆查尔酮还原酶基因 Gmchr2/Gmchr4 在烟草中的表达分析 | 第70-91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70-71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70页 |
3.1.2 菌株与质粒 | 第70页 |
3.1.3 培养基 | 第70页 |
3.1.4 所用的主要试剂 | 第70页 |
3.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0-71页 |
3.1.6 相关 PCR 引物 | 第7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71-77页 |
3.2.1 重组植物表达载体 pBI121‐ Gmchr2 的构建 | 第71-72页 |
3.2.2 农杆菌工程菌 EHA105‐ pBI121‐ Gmchr2 的构建 | 第72-73页 |
3.2.3 农杆菌介导 Gmchr2 基因转化烟草 | 第73-74页 |
3.2.4 烟草再生植株的检测 | 第74-76页 |
3.2.5 重组植物表达载体 pBI121‐ Gmchr4 的构建 | 第76页 |
3.2.6 农杆菌工程菌 EHA105‐ pBI121‐ Gmchr4 的构建 | 第76页 |
3.2.7 烟草再生植株的检测 | 第76-7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77-89页 |
3.3.1 大豆 Gmchr2 基因的功能鉴定 | 第77-83页 |
3.3.2 大豆 Gmchr4 基因的功能鉴定 | 第83-89页 |
3.3.3 Gmchr1、Gmchr2 和 Gmchr4 在大豆中的表达分析 | 第89页 |
3.4 讨论 | 第89-90页 |
3.5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四章 大豆查尔酮还原酶基因 Gmchr 在异甘草素合成中的功能分析 | 第91-120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91-92页 |
4.1.1 菌株材料 | 第91页 |
4.1.2 载体与质粒 | 第91页 |
4.1.3 培养基 | 第91页 |
4.1.4 所用的主要试剂 | 第91-92页 |
4.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2页 |
4.1.6 PCR 引物 | 第92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92-97页 |
4.2.1 重组乳酸乳球菌表达载体 pNZ8149-Gmchr1 的构建 | 第92-93页 |
4.2.2 乳酸工程菌 NZ3900- pNZ8149-Gmchr1 的构建 | 第93-94页 |
4.2.3 SDS-PAGE 检测工程菌的表达 | 第94-95页 |
4.2.4 工程菌 NZ3900-pNZ8149-Gmchr1 催化合成异甘草素 | 第95-9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97-117页 |
4.3.1 重组大豆查尔酮合成酶基因 Gmchs 的乳酸乳球工程菌的构建及表达 | 第97-100页 |
4.3.2 重组 Gmchr1 基因的乳酸乳球工程菌的构建及表达 | 第100-104页 |
4.3.3 重组 Gmchr2 基因的乳酸乳球工程菌的构建及表达 | 第104-108页 |
4.3.4 重组 Gmchr3 基因的乳酸乳球工程菌的构建及表达 | 第108-112页 |
4.3.5 重组 Gmchr4 基因的乳酸乳球工程菌的构建及表达 | 第112-116页 |
4.3.6 不同乳酸工程菌催化合成目的产物的效率比较 | 第116-117页 |
4.4 讨论 | 第117-118页 |
4.5 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五章 大豆查尔酮还原酶基因 Gmchr2/Gmchr4 在大豆中的表达分析 | 第120-130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120页 |
5.1.1 植物材料 | 第120页 |
5.1.2 菌株材料 | 第120页 |
5.1.3 培养基 | 第120页 |
5.1.4 所用主要试剂 | 第120页 |
5.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20页 |
5.1.6 相关 PCR 引物 | 第120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120-124页 |
5.2.1 Southern 分析 Gmchr2 和 Gmchr4 基因在大豆基因组中的拷贝数 | 第120-123页 |
5.2.2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侵染大豆[118] | 第123页 |
5.2.3 接菌处理后大豆 Gmchr 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分析 | 第123页 |
5.2.4 接菌处理后大豆中异甘草素含量分析 | 第123-124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24-128页 |
5.3.1 基因 Gmchr2 在大豆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分析 | 第124页 |
5.3.2 基因 Gmchr4 在大豆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分析 | 第124-125页 |
5.3.3 大豆 Gmchr1/Gmchr2 和 Gmchr4 基因的诱导表达 | 第125-127页 |
5.3.4 接菌处理后大豆异甘草素含量的变化 | 第127-128页 |
5.4 讨论 | 第128-129页 |
5.5 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六章 重组乳酸乳球工程菌混合发酵体系的建立 | 第130-149页 |
6.1 试验材料 | 第130页 |
6.1.1 菌株材料 | 第130页 |
6.1.2 培养基 | 第130页 |
6.1.3 所用的主要试剂 | 第130页 |
6.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30页 |
6.2 试验方法 | 第130-133页 |
6.2.1 工程菌 NZ3900-pNZ8149-Gmchr1 的混合发酵 | 第130-133页 |
6.2.2 工程菌 NZ3900-pNZ8149-Gmchr2 的混合发酵 | 第133页 |
6.2.3 工程菌 NZ3900-pNZ8149-Gmchr3 的混合发酵 | 第133页 |
6.2.4 工程菌 NZ3900-pNZ8149-Gmchr4 的混合发酵 | 第133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33-146页 |
6.3.1 温度因素对重组乳酸工程菌混合发酵的影响关系 | 第133-135页 |
6.3.2 NADPH 浓度因素对重组乳酸工程菌混合发酵的影响关系 | 第135-138页 |
6.3.3 CHR/CHS 含量比例因素对重组乳酸工程菌混合发酵的影响关系 | 第138-140页 |
6.3.4 pH 值对重组乳酸工程菌混合发酵的影响关系 | 第140-142页 |
6.3.5 乳酸工程菌混合发酵体系的建立 | 第142-146页 |
6.4 讨论 | 第146-147页 |
6.5 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3页 |
附录 1 | 第163-166页 |
附录 2 | 第166-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