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主要英文缩写与译名 | 第17-1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8-43页 |
1.1 蜜蜂级型分化研究概述 | 第18-21页 |
1.1.1 生殖劳动分工 | 第18-19页 |
1.1.2 级型分化研究基本问题及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1.3 待解决的问题 | 第21页 |
1.2 蜜蜂级型分化机理研究进展 | 第21-32页 |
1.2.1 诱导蜜蜂级型分化的关键营养因子 | 第22-24页 |
1.2.1.1 差别饲喂 | 第22页 |
1.2.1.2 食物组分差异与级型分化的关系 | 第22-23页 |
1.2.1.3 Royalactin与蜂王发育 | 第23-24页 |
1.2.2 蜜蜂级型分化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 第24-27页 |
1.2.2.1 蜜蜂的DNA甲基化系统 | 第25页 |
1.2.2.2 DNA甲基化调控蜜蜂级型分化 | 第25-27页 |
1.2.3 内分泌系统对蜜蜂级型分化的调节 | 第27-31页 |
1.2.3.1 JH刺激引发蜂王发育 | 第27页 |
1.2.3.2 级型发育过程的JH滴度变化 | 第27-29页 |
1.2.3.3 级型发育过程的JH合成及代谢调节 | 第29-30页 |
1.2.3.4 蜕皮激素的作用 | 第30-31页 |
1.2.4 总结 | 第31-32页 |
1.3 昆虫JH终端合成研究进展 | 第32-38页 |
1.3.1 JH概述 | 第32页 |
1.3.2 昆虫JH终端合成过程 | 第32-34页 |
1.3.3 昆虫JH终端合成过程相关酶基因研究进展 | 第34-37页 |
1.3.3.1 JHAMT基因 | 第34-35页 |
1.3.3.2 CYP15基因家族 | 第35-36页 |
1.3.3.4 FAMeT基因 | 第36-37页 |
1.3.4 总结 | 第37-38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43页 |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8-41页 |
1.4.1.1 关于蜜蜂级型分化分子基础 | 第38-39页 |
1.4.1.2 关于蜜蜂新基因预测 | 第39页 |
1.4.1.3 关于蜜蜂JH终端合成 | 第39-40页 |
1.4.1.4 关于蜜蜂健康保护 | 第40-41页 |
1.4.2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第2章 蜜蜂级型分化数字化基因表达谱 | 第43-64页 |
2.1 引言 | 第43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43-49页 |
2.2.1 蜂群组织和样品采集 | 第43-44页 |
2.2.2 RNA提取 | 第44-45页 |
2.2.3 标签制备及Solexa测序 | 第45-46页 |
2.2.4 数据加工和初步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2.2.5 标签比对、基因注释及表达量确定 | 第47-48页 |
2.2.6 候选基因预测及其功能注释 | 第48-49页 |
2.2.7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功能分析 | 第49页 |
2.3 结果 | 第49-62页 |
2.3.1 Solexa测序统计 | 第49-50页 |
2.3.2 标签表达量分布 | 第50-51页 |
2.3.3 标签比对和基因注释 | 第51-52页 |
2.3.4 DGE基因检测饱和度分析 | 第52-53页 |
2.3.5 新基因预测 | 第53页 |
2.3.6 候选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53-55页 |
2.3.7 蜂王与工蜂幼虫表达谱差异 | 第55-62页 |
2.3.8 差异基因KEGG功能富集分析 | 第62页 |
2.4 讨论 | 第62-64页 |
第3章 蜜蜂JHAMT酶基因克隆、鉴定及其在级型分化过程中的功能 | 第64-88页 |
3.1 引言 | 第64-65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65-74页 |
3.2.1 蜜蜂样品 | 第65-66页 |
3.2.2 RNA提取 | 第66-67页 |
3.2.3 AmJHAMT基因cDNA全长克隆 | 第67-69页 |
3.2.4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69页 |
3.2.5 重组AmJHAMT蛋白的制备 | 第69-70页 |
3.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70-71页 |
3.2.7 多克隆抗体制备与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 第71页 |
3.2.8 LC-MS/MS验证重组AmJHAMT蛋白 | 第71-72页 |
3.2.9 荧光定量PCR | 第72-74页 |
3.2.10 免疫印迹法检测AmJHAMT蛋白时序表达谱 | 第74页 |
3.2.11 统计分析 | 第74页 |
3.3 结果 | 第74-84页 |
3.3.1 AmJHAMT基因克隆与鉴定 | 第74-77页 |
3.3.2 昆虫JHAMTs的系统发生分析 | 第77-78页 |
3.3.3 验证重组AmJHAMT蛋白 | 第78-81页 |
3.3.4 蜂王和工蜂AmJHAMT mRNA和蛋白质时序表达谱 | 第81-84页 |
3.4 讨论 | 第84-88页 |
第4章 蜜蜂CYP15A1酶基因克隆、鉴定及其在级型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 第88-101页 |
4.1 引言 | 第88-89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89-93页 |
4.2.1 蜜蜂样品 | 第89页 |
4.2.2 RNA提取 | 第89-90页 |
4.2.3 AmCYP15A1基因克隆 | 第90-91页 |
4.2.4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91-92页 |
4.2.5 qPCR | 第92页 |
4.2.6 数据统计 | 第92-93页 |
4.3 结果 | 第93-98页 |
4.3.1 AmCYP15A1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93-95页 |
4.3.2 昆虫CYP15s系统发育分析 | 第95-96页 |
4.3.3 AmCYP15A1在蜂王和工蜂级型发育过程的时序表达谱 | 第96-98页 |
4.4 讨论 | 第98-101页 |
第5章 蜜蜂FAMeT酶基因克隆、鉴定及其在级型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 第101-114页 |
5.1 引言 | 第101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101-103页 |
5.2.1 蜜蜂样品 | 第101页 |
5.2.2 RNA提取 | 第101-102页 |
5.2.3 AmFAMeT基因克隆 | 第102页 |
5.2.4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102-103页 |
5.2.5 qPCR | 第103页 |
5.2.6 数据统计 | 第103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103-111页 |
5.3.1 AmFAMeT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104-106页 |
5.3.2 FAMeTs系统发育分析 | 第106-107页 |
5.3.3 AmFAMeT在蜂王和工蜂级型发育过程的时序表达谱 | 第107-109页 |
5.3.4 综合比较AmJHAMT、AmCYP15A1及AmFAMeT的表达 | 第109-111页 |
5.4 讨论 | 第111-114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和后续研究展望 | 第114-11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14-115页 |
6.2 创新点 | 第115页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附录 | 第126-132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2-133页 |
国际交流及会议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