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人工景观工程生态足迹优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研究目标第12页
    1.4 论文研究方法第12-13页
    1.5 技术路线第13-15页
2 相关理论综述第15-25页
    2.1 人工景观工程的相关概念第15-22页
        2.1.1 景观的概念第15页
        2.1.2 人工景观的分类第15-16页
        2.1.3 人工景观工程的相关概念第16-22页
    2.2 生态足迹相关概念第22-25页
        2.2.1 生态足迹基本理论第22页
        2.2.2 生态足迹概念第22-23页
        2.2.3 人类负荷与生态足迹第23页
        2.2.4 生态足迹的构成因子第23页
        2.2.5 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第23-24页
        2.2.6 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第24页
        2.2.7 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第24-25页
3 生态足迹模型研究第25-37页
    3.1 生态足迹影响因子分析第25页
    3.2 生态足迹评的计算方法第25-27页
        3.2.1 综合法第26页
        3.2.2 成分法第26页
        3.2.3 投入产出法第26-27页
    3.3 生态足迹计算第27-29页
        3.3.1 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第27页
        3.3.2 生态足迹计算第27-28页
        3.3.3 生态承载力计算第28页
        3.3.4 生态赤字,生态盈余的计算第28页
        3.3.5 生态足迹指数计算方法第28-29页
        3.3.6 生态压力指数计算方法第29页
    3.4 人工景观工程生态足迹模型研究第29-37页
        3.4.1 人工景观工程生态足迹类型第29-30页
        3.4.2 景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选择第30页
        3.4.3 人工景观工程中生态足迹运用的基本思路第30-31页
        3.4.4 人工景观工程生态足迹计算第31-35页
        3.4.5 人工景观工程生态承载力计算第35-36页
        3.4.6 人工景观工程生态足迹指数与生态压力指数第36-37页
4 案例——人工景观工程生态足迹运用第37-107页
    4.1 项目设计前期任务书第37-38页
    4.2 基地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调研第38-55页
    4.3 景观策划阶段第55-60页
        4.3.1 整体规划第55-58页
        4.3.2 设计定位第58页
        4.3.3 SWOT分析第58-59页
        4.3.4 规划任务与策略第59-60页
    4.4 方案设计阶段第60-90页
        4.4.1 总体设计第60-65页
        4.4.2 分区设计第65-75页
        4.4.3 设计方案的生态足迹影响因子分析第75-90页
        4.4.4 设计方案的生态承载力分析第90页
    4.5 节点设计的生态足迹计算第90-107页
        4.5.1 节点设计及生态足迹相关数据计算第91-103页
        4.5.2 节点生态足迹数据对比第103-105页
        4.5.3 节点生态足迹相关数据分析第105-107页
5 结论与创新第107-109页
    5.1 结论第107页
    5.2 创新第107-109页
6 研究不足第109-111页
致谢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7页
图录表录第117-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亚地区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
下一篇:韩城清水村传统村落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