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1.2 VOCs简介 | 第10-12页 |
1.2.1 VOCs的定义 | 第10-11页 |
1.2.2 VOCs的危害 | 第11-12页 |
1.3 制药废水产生VOC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制药废水特征 | 第12页 |
1.3.2 制药废水的来源 | 第12-13页 |
1.3.3 制药企业废水处理站VOCs的来源及危害 | 第13页 |
1.3.4 废水处理系统VOCs的逸散机理 | 第13页 |
1.3.5 国内外VOCs的排放标准 | 第13-15页 |
1.4 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6-18页 |
第2章 采样对象以及监测方法 | 第18-24页 |
2.1 监测点废水简介 | 第18-19页 |
2.1.1 维生素C生产工艺流程 | 第18页 |
2.1.2 废水处理流程和VOCs排放位置 | 第18-19页 |
2.1.3 废水来源及水质水量 | 第19页 |
2.2 采样方法 | 第19-20页 |
2.2.1 设置监控点的原则要求 | 第19页 |
2.2.2 监测项目 | 第19页 |
2.2.3 监测频次 | 第19页 |
2.2.4 监测点位 | 第19-20页 |
2.2.5 采样设备与现场记录 | 第20页 |
2.3 VOCs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2.4 质量保证与控制 | 第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4页 |
第3章 制药行业废水VOCs逸散特性分析 | 第24-44页 |
3.1 废水处理各单元VOCs浓度分析 | 第24-26页 |
3.1.1 主要VOCs污染物及浓度分布 | 第24-25页 |
3.1.2 主要VOCs浓度与相关标准的对比 | 第25-26页 |
3.2 各处理单元逸散产生的VOCs类别分析 | 第26-27页 |
3.2.1 沉砂池 | 第26页 |
3.2.2 其他处理单元 | 第26-27页 |
3.3 VOCs的主要逸散地点和方式 | 第27-28页 |
3.4 不同处理单元VOCs逸散特点 | 第28-31页 |
3.4.1 曝气沉砂池 | 第28页 |
3.4.2 初沉池 | 第28页 |
3.4.3 中和池 | 第28-29页 |
3.4.4 生化处理系统 | 第29-31页 |
3.4.5 污泥处理系统 | 第31页 |
3.5 废水中VOCs挥发机理研究 | 第31-35页 |
3.5.1 经验公式 | 第32页 |
3.5.2 自由液面机理 | 第32-33页 |
3.5.3 曝气过程VOCs逸散模型 | 第33页 |
3.5.4 VOCs逸散模型预测结果 | 第33-35页 |
3.6 影响VOCs挥发的因素分析 | 第35-36页 |
3.6.1 废水温度 | 第35页 |
3.6.2 污染物初始浓度 | 第35页 |
3.6.3 流体湍流度 | 第35-36页 |
3.6.4 降水对VOCs挥发的影响 | 第36页 |
3.7 健康风险分析 | 第36-39页 |
3.7.1 VOCs危害性鉴定 | 第36页 |
3.7.2 VOCs剂量-效应评估 | 第36-37页 |
3.7.3 VOCs摄入量计算 | 第37-38页 |
3.7.4 VOCs健康风险度评估 | 第38-39页 |
3.8 主要VOC恶臭污染指标评估 | 第39-43页 |
3.8.1 污染源恶臭评估实例应用 | 第41-43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制药废水系统VOCs转化为SOA潜势分析 | 第44-52页 |
4.1 典型物质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 第44页 |
4.2 MCM机理介绍 | 第44-46页 |
4.2.1 MCM机理的发展历程 | 第44-45页 |
4.2.2 MCM机理详细过程介绍 | 第45-46页 |
4.2.3 MCM机理与臭氧生成潜势(POCP) | 第46页 |
4.3 应用MCM的模拟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4.3.1 MCM模拟实验结果 | 第47-50页 |
4.3.2 模拟结果讨论与其臭氧生成潜势(POCP) | 第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