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蒸汽动力工程论文--蒸汽锅炉论文--各种类型锅炉论文--燃煤锅炉论文

老工业区原有燃煤锅炉和发电设备改造再利用评价方法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9页
        1.1.1 国内外老工业区改造再利用现状第11-16页
        1.1.2 国内外老工业区燃煤锅炉和发电设备改造再利用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及架构第19-22页
        1.2.1 论文研究的内容第19-20页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20页
        1.2.3 论文框架结构第20-22页
第二章 原有燃煤锅炉和发电设备改造再利用评价方法第22-27页
    2.1 系统综合评价基本理论第22页
    2.2 评价体系的构造原则第22-23页
    2.3 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第23-25页
    2.4 老工业区燃煤锅炉和发电设备改造再利用评价方法的确定第25-27页
        2.4.1 老工业区燃煤锅炉和发电设备改造再利用特点第25-26页
        2.4.2 老工业区燃煤锅炉和发电设备改造再利用评价方法的确定第26-27页
第三章 原燃煤锅炉和发电设备改造再利用评价模型的建立第27-61页
    3.1 一票否决性指标的建立第27-39页
        3.1.1 原有燃煤锅炉一票否决性指标的建立第27-34页
        3.1.2 原有发电设备一票否决性指标的建立第34-39页
    3.2 常规功能指标的建立第39-48页
        3.2.1 原有燃煤锅炉常规功能指标的建立第39-42页
        3.2.2 原有发电设备常规功能指标的建立第42-48页
    3.3 常规功能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第48-52页
        3.3.1 原有燃煤锅炉常规功能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8-50页
        3.3.2 原有发电设备常规功能指标权重的确定第50-52页
    3.4 常规功能指标评分方法的确定第52-54页
        3.4.1 原有燃煤锅炉常规功能指标评分方法的确定第52-54页
        3.4.2 原有发电设备常规功能指标评分方法的确定第54页
    3.5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计算第54-59页
        3.5.1 原有燃煤锅炉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第54-57页
        3.5.2 原有发电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第57-59页
    3.6 价值计算第59-61页
        3.6.1 功能系数的确定第59-60页
        3.6.2 成本系数的确定第60页
        3.6.3 价值系数的确定第60-61页
第四章 原有燃煤锅炉和发电设备改造再利用评价程序编制第61-77页
    4.1 评价软件模块设计第61-62页
    4.2 系统模块评价依据第62-69页
        4.2.1 原有燃煤锅炉改造再利用模块评价依据第62-65页
        4.2.2 原有发电设备改造再利用模块评价依据第65-69页
    4.3 软件使用说明第69-77页
        4.3.1 老工业区原有燃煤锅炉和发电设备改造方法分析与评价软件第69页
        4.3.2 原有燃煤锅炉改造方法分析与评价模块第69-73页
        4.3.3 原有发电设备改造方法分析与评价模块第73-77页
第五章 老工业区原有燃煤锅炉改造评价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第77-90页
    5.1 天津某厂区燃煤锅炉调研概况第77-80页
    5.2 建立不同改造再利用方案第80-84页
    5.3 不同拟定方案价值指数的计算第84-88页
        5.3.1 方案1价值指数的计算第86-87页
        5.3.2 方案2价值指数的计算第87页
        5.3.3 方案3价值指数的计算第87-88页
    5.4 各方案对比分析第88-90页
第六章 老工业区原有发电设备改造评价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第90-100页
    6.1 天津某厂区发电设备调研概况第90-91页
    6.2 某厂区发电设备初评第91-94页
    6.3 拟定不同改造再利用方案第94页
    6.4 各方案价值计算第94-98页
        6.4.1 方案1价值指数的计算第96页
        6.4.2 方案2价值指数的计算第96-97页
        6.4.3 方案3价值指数的计算第97-98页
    6.5 各方案价值计算第98-10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7.1 结论第100-101页
    7.2 展望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开缝圆柱绕流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下一篇:柴油机低温燃烧动力学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