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历史片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阐述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1 国内公共空间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2 国外公共空间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 第20-22页 |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0-21页 |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框架 | 第21-22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2 历史片区公共空间基础理论和设计要素 | 第23-55页 |
2.1 公共空间的定义与演变 | 第23-27页 |
2.1.1 公共空间定义与起源 | 第23-24页 |
2.1.2 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 | 第24-27页 |
2.2 公共空间相关理论研究 | 第27-31页 |
2.2.1 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 第27页 |
2.2.2 场所精神与现象学 | 第27-29页 |
2.2.3 建筑类型学研究 | 第29页 |
2.2.4 城市触觉与人性化 | 第29-31页 |
2.3 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及特点 | 第31-33页 |
2.4 历史片区公共空间的构成及特点 | 第33-38页 |
2.4.1 广场绿地空间及其特点 | 第34-35页 |
2.4.2 街巷空间及其特点 | 第35-36页 |
2.4.3 过渡空间及其特点 | 第36-37页 |
2.4.4 空间构成复合化趋势 | 第37-38页 |
2.5 历史片区公共空间设计要素 | 第38-52页 |
2.5.1 空间关系 | 第38-40页 |
2.5.2 空间尺度 | 第40-43页 |
2.5.3 空间界面与风貌 | 第43-47页 |
2.5.4 场所人性化关怀 | 第47-50页 |
2.5.5 文化传承与展示 | 第50-5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3 小雁塔历史片区公共空间概况 | 第55-79页 |
3.1 相关背景 | 第55-59页 |
3.1.1 小雁塔概况 | 第55-56页 |
3.1.2 小雁塔历史片区研究范围 | 第56-57页 |
3.1.3 小雁塔历史片区发展变迁 | 第57-59页 |
3.2 小雁塔历史片区公共空间现状 | 第59-75页 |
3.2.1 片区用地现状分析 | 第59-60页 |
3.2.2 历史文化遗址分析 | 第60-62页 |
3.2.3 人群行为活动分析 | 第62-65页 |
3.2.4 空间肌理现状分析 | 第65-68页 |
3.2.5 广场绿地街巷分析 | 第68-75页 |
3.3 小雁塔历史片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75-77页 |
3.3.1 布局缺乏有效规划 | 第75页 |
3.3.2 尺度风貌控制失调 | 第75-76页 |
3.3.3 功能缺失与空间利用率低 | 第76页 |
3.3.4 缺少场所的人性化 | 第76页 |
3.3.5 遗址保护与文化传承缺失 | 第76-77页 |
3.3.6 公共空间原型模糊 | 第77页 |
3.3.7 城市管理与配套不足 | 第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4 小雁塔历史片区公共空间整体设计 | 第79-119页 |
4.1 小雁塔历史片区城市设计 | 第79-86页 |
4.1.1 项目背景介绍 | 第79-81页 |
4.1.2 片区功能定位 | 第81-82页 |
4.1.3 整体规划布局 | 第82-84页 |
4.1.4 公共空间设计 | 第84-86页 |
4.2 历史片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研究 | 第86-106页 |
4.2.1 上海太平桥片区公共空间研究 | 第86-90页 |
4.2.2 西安永宁门片区公共空间研究 | 第90-94页 |
4.2.3 成都太古里片区公共空间研究 | 第94-98页 |
4.2.4 北京大栅栏片区公共空间研究 | 第98-102页 |
4.2.5 首尔东大门历史文化公园研究 | 第102-104页 |
4.2.6 案例对比分析 | 第104-106页 |
4.3 小雁塔历史片区公共空间构建目标 | 第106-107页 |
4.3.1 社会目标 | 第106页 |
4.3.2 经济目标 | 第106-107页 |
4.3.3 文化目标 | 第107页 |
4.3.4 生态目标 | 第107页 |
4.4 小雁塔历史片区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 第107-112页 |
4.4.1 地域特色与整体统一原则 | 第107-109页 |
4.4.2 尊重历史与场所精神原则 | 第109-110页 |
4.4.3 人群行为与空间互动原则 | 第110-111页 |
4.4.4 文化经济生态可持续原则 | 第111-112页 |
4.4.5 功能复合化与系统化原则 | 第112页 |
4.5 小雁塔历史片区公共空间采取措施 | 第112-118页 |
4.5.1 空间功能布局 | 第113-114页 |
4.5.2 空间要素处理 | 第114-116页 |
4.5.3 场所感知设计 | 第116-118页 |
4.5.4 城市公众参与 | 第11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5 小雁塔历史片区公共空间节点详细设计 | 第119-155页 |
5.1 小雁塔东西里街巷空间设计分析 | 第119-132页 |
5.1.1 空间布局与尺度 | 第119-124页 |
5.1.2 空间界面与风貌 | 第124-128页 |
5.1.3 设计多方案比较 | 第128-129页 |
5.1.4 人性化与场所感知 | 第129-131页 |
5.1.5 文化传承与展示 | 第131-132页 |
5.2 小雁塔南广场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 第132-141页 |
5.2.1 空间布局与尺度 | 第133-136页 |
5.2.2 空间界面与风貌 | 第136-138页 |
5.2.3 人性化与场所感知 | 第138-140页 |
5.2.4 文化传承与展示 | 第140-141页 |
5.3 小雁塔东西苑景观设计分析 | 第141-152页 |
5.3.1 空间布局及风貌 | 第142-147页 |
5.3.2 设计多方案比较 | 第147-148页 |
5.3.3 空间细部设计 | 第148-151页 |
5.3.4 文化传承与展示 | 第151-152页 |
5.4 小雁塔公共节点空间文化策划 | 第152-1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53-155页 |
6 小雁塔历史片区公共空间设计总结与反思 | 第155-159页 |
6.1 小雁塔历史片区公共空间实践总结 | 第155-157页 |
6.1.1 挖掘地域性文化特色 | 第155-156页 |
6.1.2 构建复合型公共空间 | 第156页 |
6.1.3 营造人性化空间感知 | 第156-157页 |
6.2 历史片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反思 | 第157-159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5页 |
图表目录 | 第165-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