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有害植物及其清除论文--杂草论文--化学除草论文--水田化学除草论文

水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机理研究

摘要第10-12页
英文摘要第12-14页
1 前言第15-31页
    1.1 农田杂草的危害及防除方法第15页
    1.2 除草剂的发展与应用现状第15-18页
        1.2.1 除草剂的出现与发展第16页
        1.2.2 水田常用的除稗剂第16-17页
        1.2.3 二氯喹啉酸的作用机理及应用现状第17-18页
    1.3 杂草抗药性的研究进展第18-27页
        1.3.1 杂草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第18-19页
        1.3.2 农田杂草的抗药性机理第19-24页
        1.3.3 水稻田稗草对除草剂的抗药性第24-26页
        1.3.4 水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机理第26-27页
    1.4 杂草抗药性的检测方法第27-28页
        1.4.1 整株水平测定法第27页
        1.4.2 器官或组织水平测定法第27页
        1.4.3 细胞或细胞器水平测定法第27-28页
        1.4.4 分子水平检测法第28页
    1.5 杂草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28-29页
    1.6 二氯喹啉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及使用情况第29页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9-30页
    1.8 技术路线第30-3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1-43页
    2.1 材料第31-33页
        2.1.1 供试杂草第31-32页
        2.1.2 试验药剂第32页
        2.1.3 施药器械第32页
        2.1.4 试验试剂第32页
        2.1.5 试验仪器第32-33页
    2.2 试验方法第33-43页
        2.2.1 不同地区水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差异第33-34页
        2.2.2 水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机理第34-36页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代谢酶表达量第36-37页
        2.2.4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稗草几种植物激素第37-38页
        2.2.5 新型二氯喹啉酸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第38-41页
        2.2.6 新型二氯喹啉酸类化合物可湿性粉剂的制备第41页
        2.2.7 新型二氯喹啉酸类化合物活性的测定第41-42页
        2.2.8 抗性稗草防除方法第42页
        2.2.9 数据处理方法第42-4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3-71页
    3.1 不同地区水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差异第43-47页
        3.1.1 种子萌发期水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差异第43-44页
        3.1.2 整株法测定水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差异第44-47页
        3.1.3 等浓度效果比较法测定水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差异第47页
    3.2 水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机制第47-54页
        3.2.1 二氯喹啉酸对不同抗性水平水稻田稗草光合速率的影响第47-48页
        3.2.2 二氯喹啉酸对不同抗性水平水稻田稗草气孔导度的影响第48-49页
        3.2.3 二氯喹啉酸对不同抗性水平水稻田稗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49-50页
        3.2.4 二氯喹啉酸对不同抗性水平水稻田稗草SOD活性的影响第50页
        3.2.5 二氯喹啉酸对不同抗性水平水稻田稗草POD活性的影响第50-51页
        3.2.6 二氯喹啉酸对不同抗性水平水稻田稗草CAT活性的影响第51-52页
        3.2.7 二氯喹啉酸对不同抗性水平水稻田稗草GSH含量的影响第52-53页
        3.2.8 二氯喹啉酸对不同抗性水平水稻田稗草GST活性的影响第53页
        3.2.9 二氯喹啉酸对不同抗性水平水稻田稗草MDA含量的影响第53-54页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代谢相关酶的表达第54-56页
        3.3.1 RNA提取第54-55页
        3.3.2 RNA浓度测定第55页
        3.3.3 二氯喹啉酸对不同抗性水平水田稗草CAT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第55-56页
        3.3.4 二氯喹啉酸对不同抗性水平水稻田稗草GST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第56页
    3.4 二氯喹啉酸对稗草几种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第56-59页
        3.4.1 二氯喹啉酸对不同抗性水平稗草生长素(IAA)含量的影响第56-57页
        3.4.2 二氯喹啉酸对不同抗性水平稗草脱落酸(ABA)含量的影响第57-58页
        3.4.3 二氯喹啉酸对不同抗性水平稗草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影响第58页
        3.4.4 二氯喹啉酸对不同抗性水平稗草茉莉酸(JA)含量的影响第58-59页
    3.5 新型二氯喹啉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制剂的研究第59-62页
        3.5.1 3,7-二氯喹啉酸甲酯化合物的图谱分析第59-60页
        3.5.2 3,7-二氯喹啉酸乙酯化合物的图谱分析第60-61页
        3.5.3 3,7-二氯喹啉酸异丙酯化合物的图谱分析第61-62页
        3.5.4 新型化合物可湿性粉剂的制备第62页
    3.6 新型二氯喹啉酸类化合物活性的测定第62-63页
    3.7 不同抗性水平稗草的防治方法第63-71页
        3.7.1 二氯喹啉酸异丙酯和几种除草剂对水稻田稗草的防除效果第63-64页
        3.7.2 针对不同抗性水平稗草的除草剂配方筛选第64-71页
4 讨论第71-75页
    4.1 不同地区稗草的抗性差异和产生的原因第71页
    4.2 水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产生抗性的机制第71-72页
    4.3 新型二氯喹啉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定第72-73页
    4.4 水稻田稗草的防除方法第73-75页
5 结论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微型动量轮组的皮纳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研究
下一篇:弓形虫移动联结复合物成员棒状体颈部蛋白4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