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骗取出境证件罪概述 | 第12-16页 |
(一)、出入境证件管理法律制度 | 第12-14页 |
1、护照法律制度 | 第12-13页 |
2、签证法律制度 | 第13-14页 |
(二)、骗取出境证件罪的立法概况 | 第14-16页 |
1、罪名设立 | 第15页 |
2、1997年《刑法》修订内容 | 第15页 |
3、相关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二、骗取出境证件罪的犯罪构成 | 第16-26页 |
(一)、犯罪客观方面要件 | 第17-21页 |
1、“其他名义”的涵义 | 第18-19页 |
2、“弄虚作假”的犯罪手段 | 第19-20页 |
3、“暗渡陈仓”式组织偷渡中的骗取出境证件行为认定 | 第20-21页 |
(二)、犯罪客体要件 | 第21-23页 |
1、犯罪客体 | 第21-22页 |
2、犯罪对象 | 第22-23页 |
(三)、犯罪主体要件 | 第23-24页 |
(四)、犯罪主观方面要件 | 第24-26页 |
1、主观故意的内容 | 第24-25页 |
2、“为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使用”的要件属性的界定 | 第25-26页 |
三、骗取出境证件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 | 第26-32页 |
(一)、罪与非罪 | 第26-27页 |
(二)、此罪与彼罪 | 第27-31页 |
1、与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区别 | 第27-29页 |
2、与诈骗罪的界限 | 第29页 |
3、与出售出境证件罪的区别 | 第29-31页 |
(三)、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 | 第31-32页 |
四、立法完善 | 第32-35页 |
(一)、取消本罪中“劳务输出、经贸往来等”行为方式的规定 | 第32页 |
(二)、将"为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使用"改为"为他人出入境使用" | 第32-33页 |
(三)、将本条规定的“出境证件”修改为“出入境证件”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个人简历 | 第3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