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扩展ICE框架的NAT穿越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 第9-11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第10-11页 |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1-13页 |
第2章 NAT穿越技术分析 | 第13-30页 |
2.1 NAT简介 | 第13页 |
2.2 NAT类型 | 第13-17页 |
2.2.1 映射地址对不变类型 | 第14-16页 |
2.2.2 映射地址对改变类型 | 第16-17页 |
2.3 SIP相关协议分析 | 第17-22页 |
2.3.1 会话初始协议SIP | 第17-19页 |
2.3.2 SIP消息格式 | 第19-20页 |
2.3.3 会话描述协议SDP | 第20-21页 |
2.3.4 SIP无法穿越NAT/FW原因分析 | 第21-22页 |
2.4 STUN协议 | 第22-25页 |
2.4.1 STUN配置 | 第22-23页 |
2.4.2 NAT行为发现 | 第23-25页 |
2.5 TURN协议 | 第25-26页 |
2.6 两种网络穿越连接方式 | 第26-29页 |
2.6.1 UDP方式连接穿越 | 第26-27页 |
2.6.2 TCP方式连接穿越 | 第27-29页 |
2.6.3 两种连接方式穿越分析 | 第2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扩展ICE框架的NAT穿越技术研究 | 第30-42页 |
3.1 ICE框架 | 第30页 |
3.2 ICE框架扩展和端口预测算法 | 第30-37页 |
3.2.1 对称NAT类型端口映射方式分类 | 第30-32页 |
3.2.2 端口预测算法 | 第32-34页 |
3.2.3 端口映射方式及预测算法进一步分析 | 第34-35页 |
3.2.4 不同NAT类型间的端口预测情况分析 | 第35-37页 |
3.2.5 端口预测算法命中率分析 | 第37页 |
3.3 基于扩展ICE框架的候选地址收集 | 第37-41页 |
3.3.1 基于SIP的候选地址收集过程研究 | 第37-39页 |
3.3.2 实际网络结构中候选地址收集流程分析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NAT穿越技术实现与数据分析 | 第42-55页 |
4.1 基于PJSIP协议库的程序实现 | 第42-46页 |
4.1.1 PJSIP框架 | 第42-43页 |
4.1.2 PJSIP在端口预测中的优势和不足 | 第43页 |
4.1.3 基于PJSIP的TCP方式连接实现 | 第43-44页 |
4.1.4 基于PJSIP协议库的端口预测实现 | 第44-46页 |
4.2 网络监控系统环境 | 第46-48页 |
4.3 系统数据分析 | 第48-53页 |
4.3.1 客户端运行相关数据 | 第48-50页 |
4.3.2 端口预测命中率数据分析 | 第50-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