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第6-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34页 |
1.1 植物矮化突变体 | 第13-18页 |
1.1.1 引起植物矮化的因素 | 第14-15页 |
1.1.2 植物矮化基因 | 第15-17页 |
1.1.3 植物矮化解剖学研究 | 第17-18页 |
1.2 激素与植物矮化 | 第18-27页 |
1.2.1 IAA对植物矮化的影响 | 第18-20页 |
1.2.2 BR对植物矮化的影响 | 第20-22页 |
1.2.3 GA_3对植物矮化的影响 | 第22-27页 |
1.3 植物矮化与光合特性的关系 | 第27-28页 |
1.4 植物矮化与相关酶类的关系 | 第28-29页 |
1.5 光周期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 第29-30页 |
1.6 植物内源激素含量测定的方法 | 第30页 |
1.7 植物矮化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应用 | 第30-31页 |
1.8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1-33页 |
1.9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2.2 试验设计和取材 | 第34-35页 |
2.3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2.3.1 试验仪器 | 第35页 |
2.3.2 试验试剂 | 第35-36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36-45页 |
2.4.1 大豆植株株高测量 | 第36页 |
2.4.2 叶片光合气体交换特征参数的测定 | 第36页 |
2.4.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2.4.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2.4.5 蔗糖含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2.4.6 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2.4.7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2.4.8 IAA氧化酶(IOD)活性测定 | 第39-40页 |
2.4.9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40-41页 |
2.4.10 内源IAA、GA_3含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2.4.11 光周期处理 | 第42-43页 |
2.4.12 蛋白质双向电泳 | 第43-45页 |
2.5 试验数据与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94页 |
3.1 不同浓度IAA处理对不同发育时期矮秆大豆突变体的影响 | 第46-51页 |
3.1.1 IAA处理对矮秆大豆突变体株高的影响 | 第46-47页 |
3.1.2 IAA处理对矮秆大豆突变体光合相关产物的影响 | 第47-51页 |
3.2 不同浓度BR处理对不同发育时期矮秆大豆突变体的影响 | 第51-56页 |
3.2.1 BR处理对矮秆大豆突变体株高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2 BR处理对矮秆大豆突变体光合相关产物的影响 | 第52-56页 |
3.3 不同浓度GA_3处理对不同发育时期矮秆大豆突变体的影响 | 第56-79页 |
3.3.1 GA_3处理对矮秆大豆突变体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56-59页 |
3.3.2 GA_3处理对矮秆大豆突变体光合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59-63页 |
3.3.3 GA_3处理对矮秆大豆突变体光合相关产物的影响 | 第63-73页 |
3.3.4 GA_3处理对矮秆大豆突变体矮化相关酶类的影响 | 第73-75页 |
3.3.5 GA_3处理对矮秆突变体茎尖、幼茎、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75-79页 |
3.4 不同光周期处理对矮秆大豆突变体的影响 | 第79-83页 |
3.4.1 对株高的影响 | 第79-80页 |
3.4.2 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80-83页 |
3.5 大豆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83-94页 |
3.5.1 双向电泳图谱 | 第83页 |
3.5.2 差异蛋白质点分析 | 第83-85页 |
3.5.3 差异表达蛋白质质谱鉴定结果 | 第85-87页 |
3.5.4 差异表达蛋白质功能分析 | 第87-94页 |
4 讨论 | 第94-99页 |
4.1 矮秆突变体的激素生理和光周期生理 | 第94-95页 |
4.1.1 不同激素处理对矮秆突变体株高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94-95页 |
4.1.2 不同光周期处理对矮秆突变体株高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95页 |
4.2 矮秆突变体的光合特性 | 第95-97页 |
4.2.1 GA_3对矮秆突变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95-96页 |
4.2.2 不同激素处理对矮秆突变体光合产物积累的影响 | 第96-97页 |
4.3 矮秆突变体与矮化相关酶类的关系 | 第97页 |
4.4 矮秆突变体与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关系 | 第97-99页 |
5 结论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2页 |
附录 | 第112-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