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民事虚假诉讼的现状、成因及危害 | 第10-21页 |
第一节 虚假诉讼的界定及法律规制 | 第10-12页 |
一、虚假诉讼的界定 | 第10-11页 |
二、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虚假诉讼的特征 | 第12-14页 |
一、当事人多有不法目的 | 第12-13页 |
二、被告多涉其他财产纠纷 | 第13页 |
三、当事人之间一般存在特殊关系 | 第13页 |
四、诉讼过程缺乏实质性抗辩 | 第13页 |
五、证据的审查认定不严格 | 第13-14页 |
六、律师或法律工作者的不当参与 | 第14页 |
第三节 虚假诉讼的类型及表现 | 第14-16页 |
一、双方恶意串通类型 | 第14-15页 |
二、单方伪造证据类型 | 第15页 |
三、司法工作人员参与型 | 第15-16页 |
第四节 虚假诉讼的成因 | 第16-18页 |
一、社会诚信缺失 | 第16-17页 |
二、违法成本过低 | 第17页 |
三、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 | 第17-18页 |
四、有效监督的乏力是虚假民事诉讼蔓延的外部原因 | 第18页 |
第五节 虚假诉讼的危害 | 第18-21页 |
一、使我国司法公信力受到损害 | 第18-19页 |
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司法腐败的蔓延 | 第19页 |
三、侵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 第19-20页 |
四、浪费了本来就稀缺的司法资源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民事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必要性 | 第21-26页 |
第一节 检察机关自身的监督职责需要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法院内部监督的乏力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受侵害的利害关系人需要得到必要的司法救济 | 第23-24页 |
第四节 被破坏的法律秩序和利益平衡需要通过监督来恢复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民事虚假诉讼检察监督手段的法律规制 | 第26-31页 |
第一节 听取申诉人、利害关系人反映的情况 | 第26-27页 |
第二节 调阅案卷审查 | 第27页 |
第三节 调查取证 | 第27-28页 |
第四节 询问受害人、证人或其他知情人员 | 第28页 |
第五节 重新鉴定、咨询专业人员 | 第28-29页 |
第六节 询问虚假诉讼的行为人 | 第29页 |
第七节 移送案件线索、协同办案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我国民事虚假诉讼检察监督面临的困境 | 第31-35页 |
第一节 检察监督时机滞后 | 第32页 |
第二节 发现或获取案件线索的有效方式与措施不足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检察机关办案力量不够强大 | 第33页 |
第四节 法律强制力欠缺导致监督难以全面落实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建议 | 第35-40页 |
第一节 完善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立法思考 | 第35-36页 |
一、从法律规制层面界定虚假诉讼 | 第35-36页 |
二、完善监督手段 | 第36页 |
三、建立虚假诉讼民事责任承担制度 | 第36页 |
第二节 完善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实践操作 | 第36-40页 |
一、建立虚假诉讼线索发现机制 | 第36-37页 |
二、抓住关键,完善虚假诉讼核查机制 | 第37-38页 |
三、搭建联动平台,合力打击虚假诉讼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