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国医学理论论文

中西医历史比较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前言第11-14页
1. 观念系统之中西医学思想史比较第14-46页
    1.1 天人合一还是物我两立——远古时期中西方文明自然观比较第14-22页
        1.1.1 迥异的自然环境第14-15页
        1.1.2 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第15-18页
        1.1.3 不同社会存在下的不同社会意识第18-20页
        1.1.4 早期自然观对中西方医学的影响第20-22页
    1.2 元气还是原子——上古时期中西方哲学思想对医学的影响第22-27页
        1.2.1 早期哲学模糊的相似性第22-23页
        1.2.2 元气论与原子论——泾渭分明的两条道路第23-25页
        1.2.3 对中西方医学的影响——生成观与构成观第25-27页
    1.3 神权还是君权——唐宋元明与中世纪医学思想比较第27-34页
        1.3.1 东西两大帝国的不同统治逻辑第27-28页
        1.3.2 中西方医学发展的同与不同第28-30页
        1.3.3 中世纪中西方的医患模式第30-34页
    1.4 君权还是那个君权,神权已被推下神坛——文艺复兴后的西方医学思想跨跃与明清中医思想的禁锢第34-46页
        1.4.1 权威在哪里?——科学开始于观察第34-35页
        1.4.2 明心见性——悟性的极致第35-38页
        1.4.3 “下西洋”与“大航海”下的医学逻辑—全知道与不知道第38-42页
        1.4.4 逻辑的力量——聪慧的类比,有力的演绎第42-46页
2. 理论系统之中西医学学术史比较第46-63页
    2.1 不同的巫医时代,相同的医巫分家——混乱时代下的清晰诉求第46-49页
        2.1.1 巫医登场——无奈现实下的超常想象第46-47页
        2.1.2 巫医的隐退——东西方医学理论的自醒第47-49页
    2.2 人为什么会生病?——东西方病因认识的比较第49-53页
        2.2.1 感官世界下的病因认识第49-50页
        2.2.2 不可见病因的摸索——四体液学说与六气致病学说第50-51页
        2.2.3 中西医病因的泛化与细化第51-53页
    2.3 同样的器官,不同的作用——相似解剖知识的不同生理学说明第53-58页
        2.3.1 相似的解剖开始与中断第53页
        2.3.2 跷板的两端——维萨留斯与王清任相仿却迥异的命运第53-55页
        2.3.3 中西方医学不同的脏器认知第55-58页
    2.4 同样的症状,不同的意义——辨证论治与实验解剖下的不同病理观第58-63页
        2.4.1 不同的人体观第58页
        2.4.2 不同的疾病标准第58-59页
        2.4.3 无奈的辨证或是有为的辨证——以流感为例对中、西医治疗思路的反思第59-63页
3. 技术系统之中西医学诊治史比较第63-80页
    3.1 望闻问切与视触叩听——中西医史上独特的诊断技术第63-67页
        3.1.1 司外揣内的功夫第63-64页
        3.1.2 问诊的两重艺术性第64-65页
        3.1.3 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反思第65-67页
    3.2 忙碌的盖伦与孤独的华佗——中西医历史上外科的缩影第67-69页
    3.3 精细化还是神秘化——中西医学工具的比较第69-74页
        3.3.1 葫芦与蛇杖第69-70页
        3.3.2 针灸针与注射器第70-71页
        3.3.3 瓷器瓶还是玻璃杯——小工具的大分量第71-74页
    3.4 人是宇宙还是人是机器——中西医不同认识标准下的治疗出发点第74-80页
        3.4.1 内卷化的中医“八法”治疗技术第74-75页
        3.4.2 手术刀下的西医治疗方案第75-76页
        3.4.3 有效必然有理第76-77页
        3.4.4 请勿随意诽谤中医——以王哲《上帝的跳蚤》为例第77-80页
4. 当代中西医并存下的中医发展之路第80-93页
    4.1 从中学西到西学中——中医研究的独立性思考第80-85页
        4.1.1 建国初期中西医政策的转变第80-81页
        4.1.2 对政策转变原因的解释第81页
        4.1.3 对西医学习中医政策的质疑态度第81-82页
        4.1.4 从“中学西”到“西学中”现象对中医发展的独立性思考第82-85页
    4.2 治病不遗漏证候,治证不偏离疾病——辨证论治内涵与应用边界的思考第85-88页
        4.2.1 治病不遗漏证候,治证不偏离疾病第85-86页
        4.2.2 主病者为君,重在稳定;治证者为臣,精于灵活第86-88页
    4.3 “可研”才能“科研”——中医科研方法的思考(以中医治法类科研为例)第88-93页
        4.3.1 中医治法的特点第88-89页
        4.3.2 中医治法科研现状第89-91页
        4.3.3 中医治法科研分析第91-93页
结语: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著作第108-110页
个人简历第110页
创新点说明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牛白血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致病性的研究
下一篇:中医药防治胃痛的清代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