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水生植物群落对水体中氮磷净化效果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8页
第一章 前言第8-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9页
    1.2 水体中氮磷形态及迁移转换第9-11页
        1.2.1 水体中的氮形态及迁移转化第9页
        1.2.2 水体中的磷形态及迁移转化第9-11页
    1.3 水生植物对氮磷去除效果研究进展第11-15页
        1.3.1 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治理中的作用第11页
        1.3.2 水生植被去除氮磷的机理研究第11-12页
        1.3.3 水生植被修复在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研究第12-13页
        1.3.4 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效果的影响因素第13-15页
    1.4 研究目的、内容第15-16页
        1.4.1 研究目的第15页
        1.4.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5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17-21页
    2.1 植物选择第17-18页
    2.2 实验区概况第18页
    2.3 实验设计第18-20页
        2.3.1 静止水体中单次添加外源氮磷后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时空变化第18-19页
        2.3.2 流动水体中持续输入氮磷后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变化第19-20页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20页
        2.4.1 环境因子第20页
        2.4.2 水生植物生理指标第20页
        2.4.3 水质指标测定第20页
    2.5 数据处理第20-21页
第三章 不同水生植物群丛对水体中氮磷的净化效果第21-35页
    3.1 植物生物量变化第21页
    3.2 理化因子第21-22页
    3.3 各植物群丛内营养盐变化第22-28页
        3.3.1 各植物群丛内DTN变化第22-23页
        3.3.2 各植物群丛内NH_4~+-N变化第23-25页
        3.3.3 各植物群丛内NO_3~--N变化第25-26页
        3.3.4 各植物群丛内NO_2~--N变化第26-27页
        3.3.5 各植物群丛内DTP变化第27-28页
    3.4 不同形态营养盐垂直差异第28-30页
    3.5 氮磷浓度与植物群丛类型、时间、深度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第30页
    3.6 不同形态营养盐浓度与深度的关系第30-31页
    3.7 各形态营养盐变化的SIMPER分析第31-32页
    3.8 讨论第32-33页
    3.9 结论第33-35页
第四章 水生植物镶嵌群落对氮磷持续输入的净化效果第35-42页
    4.1 植物生物量第35页
    4.2 化因子第35-36页
    4.3 基于营养盐扩散模型的植物群丛效应分析第36-39页
        4.3.1 氮的变化情况第36-39页
        4.3.2 磷的变化情况第39页
    4.4 讨论第39-40页
    4.5 结论第40-4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2-44页
    5.1 结论第42-43页
    5.2 展望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51页
在读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疏水性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及应用基础研究
下一篇:非热等离子体耦合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催化降解甲苯的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