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2-21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概述 | 第21-38页 |
(一) 国际河流跨界水污染概述 | 第21-25页 |
1 .国际河流跨界水污染的定义 | 第21-23页 |
2. 国际河流跨界水污染的特点 | 第23-24页 |
3. 国际河流跨界水污染的分类 | 第24-25页 |
(二)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水污染及防治现状 | 第25-36页 |
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水污染概述 | 第25-28页 |
2.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机制现状 | 第28-36页 |
(三)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水污染的防治意义 | 第36-38页 |
1. 对中国的意义 | 第36页 |
2. 对流域其他国家的意义 | 第36-38页 |
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机制的原则 | 第38-43页 |
(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8-39页 |
(二) 公平合理利用原则 | 第39-40页 |
(三) 不造成重大损害原则 | 第40-41页 |
(四) 国际合作原则 | 第41-43页 |
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的具体机制 | 第43-69页 |
(一)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协调机制 | 第43-52页 |
1. 重要国际河流的协调机制及借鉴 | 第43-47页 |
2. 现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协调机制评析 | 第47-49页 |
3.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协调机制的完善 | 第49-52页 |
(二)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监管机制 | 第52-64页 |
1. 建立流域水质监测系统和信息交流平台 | 第53-57页 |
2. 建立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预警和应急处理系统 | 第57-60页 |
3. 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 第60-63页 |
4. 倡导流域水质和排放标准 | 第63-64页 |
(三)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争端解决机制 | 第64-69页 |
1. 国际河流保护合作的争端解决机制概述 | 第64-65页 |
2.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现有的环境保护合作争端解决机制 | 第65-67页 |
3.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争端解决机制构建 | 第67-69页 |
四、中国实施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法律机制面临的困境和完善 | 第69-81页 |
(一) 中国在该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律机制实施中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 第69-76页 |
1. 中国面临巨大压力 | 第69-71页 |
2. 国际河流水污染防治的立法缺失 | 第71-72页 |
3. 澜沧江水污染防治的基本能力建设不足 | 第72-73页 |
4. 缺乏国际河流水污染防治的合作经验 | 第73-74页 |
5. 澜沧江流域污染防治管理薄弱 | 第74-75页 |
6. 澜沧江流域监测标准各异,公众参与不足 | 第75-76页 |
(二) 该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律机制在中国的完善 | 第76-81页 |
1. 重视国际河流水污染防治立法的重要性 | 第76-77页 |
2. 推进国际条约或指南性国际法律文件 | 第77页 |
3. 加强澜沧江水污染防治的基础能力建设 | 第77-78页 |
4. 健全水污染防治的监管制度 | 第78-79页 |
5. 完善流域管理制度 | 第79-80页 |
6. 积极参与国际河流水污染防治合作 | 第80-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A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