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解—自养/异养耦合反硝化工艺及其微生物群落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硝酸盐氮在地下水中的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1.1.2 硝酸盐氮的污染来源 | 第12-13页 |
1.1.3 硝酸盐氮的危害 | 第13-14页 |
1.2 硝酸盐氮的去除方法 | 第14-20页 |
1.2.1 物理方法 | 第14-15页 |
1.2.2 化学方法 | 第15-16页 |
1.2.3 生物方法 | 第16-20页 |
1.3 分子生物学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第20-22页 |
1.3.1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 第20-21页 |
1.3.2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应用 | 第21-22页 |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2-25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1.4.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2 微电解-自养/异养耦合反硝化体系连续运行研究 | 第25-51页 |
2.1 实验装置与仪器 | 第25-27页 |
2.1.1 铁-碳耦合生物填料 | 第25-26页 |
2.1.2 实验用反应器 | 第26-27页 |
2.1.3 实验用仪器与设备 | 第27页 |
2.2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27-32页 |
2.2.1 实验原理 | 第27-28页 |
2.2.2 实验用水及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2.2.3 实验运行方式 | 第29-32页 |
2.3 各阶段脱氮效果 | 第32-45页 |
2.3.1 不控制pH阶段 | 第32-36页 |
2.3.2 以HCl调节pH阶段 | 第36-41页 |
2.3.3 以CO_2调节pH阶段 | 第41-45页 |
2.4 运行条件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45-49页 |
2.4.1 HRT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45-47页 |
2.4.2 pH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2.4.3 运行条件对亚硝酸盐氮积累的影响 | 第48-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51-69页 |
3.1 微生物测试方法 | 第51-53页 |
3.1.1 微生物样品的采集 | 第51页 |
3.1.2 DNA提取和PCR扩增 | 第51-52页 |
3.1.3 高通量测序 | 第52-53页 |
3.2 测序结果基础信息分析 | 第53-55页 |
3.3 以HCl调节pH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55-61页 |
3.3.1 门水平群落结构 | 第55-56页 |
3.3.2 纲水平群落结构 | 第56-57页 |
3.3.3 属水平群落结构 | 第57-61页 |
3.4 以CO_2调节pH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61-65页 |
3.4.1 门水平群落结构 | 第61-62页 |
3.4.2 纲水平群落结构 | 第62-63页 |
3.4.3 属水平群落结构 | 第63-65页 |
3.5 样品间多样性分析 | 第65-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4 不同温度下硝酸盐氮还原的动力学分析 | 第69-77页 |
4.1 实验用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4.2 不同温度下的硝氮降解效果 | 第70-71页 |
4.3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推导与验证 | 第71-75页 |
4.3.1 反应级数的研究 | 第71-72页 |
4.3.2 Monod动力学模型的推导 | 第72-74页 |
4.3.3 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78页 |
5.2 建议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