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1页 |
1.1 基本语境的分析 | 第9-11页 |
1.2 研究问题的界定 | 第11-12页 |
1.3 相关文献的综述 | 第12-18页 |
1.3.1 关于导引术的功能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关于导引术的推广与普及研究 | 第14-15页 |
1.3.3 关于导引术的教学研究 | 第15-17页 |
1.3.4 综合述评 | 第17-18页 |
1.4 相关概念的解释 | 第18-20页 |
1.4.1 导引术 | 第18页 |
1.4.2 体育 | 第18-19页 |
1.4.3 高校体育教育 | 第19页 |
1.4.4 终身体育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0-21页 |
1.5.1 文献分析法 | 第20页 |
1.5.2 个案分析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导引术的历史演进与哲学基础 | 第21-29页 |
2.1 历史演进 | 第21-25页 |
2.1.1 导引术的起源阶段 | 第21-22页 |
2.1.2 导引术的发展阶段 | 第22-23页 |
2.1.3 导引术的完善阶段 | 第23-25页 |
2.1.4 导引术的成型阶段 | 第25页 |
2.2 哲学基础 | 第25-29页 |
2.2.1 天人合一学说 | 第26页 |
2.2.2 阴阳平衡学说 | 第26-27页 |
2.2.3 形神合一学说 | 第27-28页 |
2.2.4 势运道圆学说 | 第28-29页 |
第3章 高校开展导引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9-37页 |
3.1 必要性分析 | 第29-33页 |
3.1.1 导引术具有育人价值 | 第29-32页 |
3.1.2 导引术具有社会价值 | 第32-33页 |
3.2 可行性分析 | 第33-37页 |
3.2.1 国家对高校体育的政策支持 | 第34页 |
3.2.2 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支撑 | 第34-35页 |
3.2.3 导引术自身的完备性 | 第35-37页 |
第4章 导引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现状分析—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为例 | 第37-46页 |
4.1 基本情况的描述 | 第37-40页 |
4.1.1 课程开设情况 | 第38页 |
4.1.2 师资团队情况 | 第38页 |
4.1.3 学生学习情况 | 第38-39页 |
4.1.4 教学环境情况 | 第39-40页 |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0-44页 |
4.2.1 师生认知的偏差 | 第40-41页 |
4.2.2 课程构件的不完整 | 第41-42页 |
4.2.3 师资力量的薄弱 | 第42-43页 |
4.2.4 教学环境的不适切 | 第43-44页 |
4.2.5 推广途径的单一 | 第44页 |
4.3 案例的简要评析 | 第44-46页 |
第5章 导引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用的策略体系 | 第46-57页 |
5.1 正确认识导引术 | 第46-48页 |
5.1.1 了解和学习导引术 | 第46-47页 |
5.1.2 继承和弘扬导引术 | 第47-48页 |
5.2 优化课程设置 | 第48-50页 |
5.2.1 完善课程设置体系 | 第48-49页 |
5.2.2 开发精品教材 | 第49-50页 |
5.3 培养师资团队 | 第50-53页 |
5.3.1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 第50-52页 |
5.3.2 加强师德建设 | 第52页 |
5.3.3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 第52-53页 |
5.4 优化教学环境 | 第53-54页 |
5.4.1 完善硬件环境 | 第53-54页 |
5.4.2 提升教学软环境 | 第54页 |
5.5 拓宽推广途径 | 第54-57页 |
5.5.1 组织俱乐部 | 第55页 |
5.5.2 开展比赛活动 | 第55页 |
5.5.3 搭建高校交流平台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