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

生态移民视角下恒口示范区发展模式与空间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社会背景第12页
        1.1.2 政策背景第12-13页
        1.1.3 实践背景第13页
    1.2 研究范畴第13-15页
        1.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3-15页
        1.2.2 重点研究对象第15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页
        1.3.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第16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6-18页
        1.5.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2 研究框架第17-18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第18-27页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第18-21页
        2.1.1 国外生态移民的相关理论第18-19页
        2.1.2 国外城镇发展的相关理论第19-20页
        2.1.3 实践经验第20-21页
    2.2 国内主要研究动态与实践总结第21-26页
        2.2.1 国内生态移民的研究动态第21-23页
        2.2.2 国内城镇发展的研究动态第23-24页
        2.2.3 实践总结第24-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陕南小城镇空间格局与发展途径研究第27-48页
    3.1 陕南地理单元特征及资源条件第27-30页
        3.1.1 陕南地形地貌特征第27-28页
        3.1.2 陕南资源条件现状第28-30页
    3.2 陕南小城镇概述第30-36页
        3.2.1 城镇规模及交通设施条件第30-33页
        3.2.2 山地城镇空间形态分类第33-34页
        3.2.3 陕南小城镇空间形态总结第34-36页
    3.3 陕南小城镇发展面临的制约条件与机遇第36-42页
        3.3.1 制约发展的因素第36-39页
        3.3.2 发展机遇第39-42页
    3.4 陕南小城镇发展路径第42-47页
        3.4.1 产业聚集模式第42-44页
        3.4.2 人口转移模式第44-45页
        3.4.3 空间融合模式第45-47页
    3.5 恒口示范区模式选择第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生态移民影响下恒口示范区发展模式第48-58页
    4.1 恒口示范区介绍第48-49页
        4.1.1 自然条件第48页
        4.1.2 资源禀赋第48-49页
        4.1.3 地形地貌特征第49页
    4.2 迁入居民对恒口示范区的诉求第49-50页
        4.2.1 社会关系第49页
        4.2.2 文化差异第49-50页
        4.2.3 就业转变第50页
    4.3 上位规划解析第50-54页
        4.3.1 发展历程述评第50-51页
        4.3.2 《安康市恒口新区总体规划》解析第51-52页
        4.3.3 《安康市恒口示范区总体规划》解析第52-54页
    4.4 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第54-56页
        4.4.1 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第54页
        4.4.2 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第54-55页
        4.4.3 交通区位的改善第55页
        4.4.4 产业结构的调整第55-56页
    4.5 移民迁入与产业结合问题第56-57页
        4.5.1 移民就业需求第56页
        4.5.2 产业发展模式第56-57页
        4.5.3 互动发展第57页
        4.5.4 协同发展第57页
    4.7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移民迁入空间布局实施策略研究第58-76页
    5.1 发展评价第58-60页
        5.1.1 建设适宜性评价第58页
        5.1.2 组团功能定位及开发建设时序第58-60页
    5.2 实施策略第60-64页
        5.2.1 产业发展策略第60-61页
        5.2.2 城乡居民点建设安排第61-62页
        5.2.3 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建设第62-63页
        5.2.4 城乡交通建设重点第63-64页
        5.2.5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第64页
    5.3 城镇道路系统与布局第64-69页
        5.3.1 城市道路系统第64-68页
        5.3.2 道路网络布局与自然地形的衔接关系第68-69页
    5.4 绿地与景观系统第69-72页
        5.4.1 绿地系统的构建第69-70页
        5.4.2 水系规划第70页
        5.4.3 景观系统构建第70-72页
    5.5 形象塑造与城市设计第72-75页
        5.5.1 山、城格局第72-73页
        5.5.2 水脉延展第73页
        5.5.3 城区绿化第73-74页
        5.5.4 街区设计第74-75页
        5.5.5 地区特色营造第75页
    5.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结语与展望第76-78页
    研究内容总结第76页
    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下一篇:青岛市中山路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力复兴研究